曹辉
乌鲁木齐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00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对农机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农机装备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对农机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关键词:农机培训;现状;对策
引言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和智力的支持。农机培训工作对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农业机械是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具,农机培训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机操作及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关乎农民的安全生产和经济利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农机培训工作也越来越重视,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机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机培训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对农机部门工作的展开以及农机化发展的大局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要认真分析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农机技能培训水平,加速农机化技术的发展。
1基层农机化培训工作的现状
1.1农机培训队伍专业知识水平低,培训领域不宽
农村农机培训队伍教师老龄化严重,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农机培训的知识支撑力度降低。机构改革后,绝大多数农机培训人员以政府工作为主,农机培训意识逐渐淡薄,对农机操作人员的学习培训相对减少。在当前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业发展所需的农机技术已不仅是简单的农业机械,还涉及到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等,培训知识不断创新变化,专业知识水平低的教师和培训机构很难承担起培训任务,势必会影响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因此,有必要加强人员培训力度,及时向农机操作人员传授最新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1.2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培训网络不健全
培训体系建设不完善,培训网络不健全;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民的多元化技术需求;师资队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理论知识更新慢,影响教学质量。
2基层农机化培训工作对策
2.1校校联合是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
某市农机化学校是一所有着近40年历史的农机化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培训设施完备,但是由于学校拆迁,没有教学场所。而某市农机驾驶员学校是2013年才成立的民营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培训设施不全,但是教学场所规模大,有充裕的教学场地。两个学校通过联合能够短板互补、发挥特长,校校合作达到优势共赢的目的。参加农机技术培训的学员可以针对自己所使用的农机具经常出现的问题踊跃向授课教师提问,培训教师可以对学员提出的问题逐一回答,并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进行现场教学、现场操作,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两所学校的联合办学,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农机驾驶员和农机操作手。通过采取校校联合的培训方式,使农民学到了农机使用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推动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加强农机推广工作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农民们对于高性能的农业器具也有了较高的需求,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任重道远。为了能够大幅度提升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效果,农机技术人员就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
如果在农机的推广过程中,不能对农民提出的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不仅会使高性能农机的推广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也会使农民对农机的信任发生动摇,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较多问题,对农机的推广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无法使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对农民进行农机技术培训之前,要首先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进而通过技术人员标准、高效的农机操作流程示范,有效调动农民对于高性能农机的使用积极性。
2.3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生源充足
培训的目标对象是农机手,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源,那培训工作就是空谈。目前,仍有不少农机从业者没有参加农机培训,这些人存在文化程度低、年龄大、法制观念差等诸多问题,容易引发事故。因此,农机部门要加强监督,督促他们进行培训。保证生源数量充足是确保农机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农机法规的宣传。法律法规是农机监理的依据,要加大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农机操作员从法律层面上认识到农机培训的重要性,并引导农机操作者自觉遵守安全法规,并自觉维护农机安全生产秩序,特别是农忙季节违法作业的高峰期到来前,真正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二是建立健全农机安全执法队伍,当前农机执法人数与拖拉机数量不符,由于监管人员不足,而无法有效解决边远地区无证驾车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基层农机部门成立农机执法队伍,形成健全的农机执法体系,让无证操作人员没有活动空间,迫使他们参加培训考证;三是提高服务意识,农机培训是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应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在淡季进行集中培训或在生产季节进行实地培训。
2.4创新培训模式,促进协调发展
一是拓宽培训范围,延长培训链条。围绕县域主导和特色产业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围绕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用工需求,培育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围绕土地托管、农机作业、植保收获等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化主推技术,培育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围绕休闲观光、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创业创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创新培训方法,形式灵活多样。利用“互联网+农机”网络优势,让农民培训变得高效便捷;开展远程教育“空中课堂”,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农机教育培训格局;采用“基地培训+送教下乡”等灵活方式,以农机科技下乡为载体,深入到田间地头、入村入社,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通过讲过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掀起“学科学、用科学、促双增”的热潮。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培训功能。开展校企联合,依托农机合作社组织建设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资源优势,让绿色环保、节本增效的新型农业机械走进课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实训效果。
2.5规范农民技能培训行为
针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还必须规范农民技能培训行为,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积极引导农民正确地对待农技培训工作,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大体上讲,相关机构可以通过优化服务组织,从培养人员的资质、农民技能的培训方式、农技培训的内容、农民技能培训的质量等方面解决各种培训难题。只有这样,农民技能培训才能得到规范,并以严格的标准约束农民的学习行为,使整个农民服务组织培训能力与农民实际需求相协调,逐渐引导农民技能培训快速、健康地发展,把农民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他们提升自我的机会。
结语
我国各级政府和领导都十分重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将切实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农机培训工作也越发的重要。基层农机培训工作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农机培训必须拓宽思路,充分拓宽教育渠道,开辟新生源,采用多种形式,牢记发展方略,争取各级支持。思想观念、发展目标、工作方法要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相信在农机部门领导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乡镇农机培训工作一定会不断向前稳步发展,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强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杨显涛.关于做好基层农机培训工作的探讨[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7(5).
[2]杨军.当前农机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