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青宁
同仁市东山林场 青海 8113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省加强树苗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的意义,认识到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的现实意义,并分别结合林业培育策略以及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以此实现科学进行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进而实现发挥林业生态、经济以及社会建设优势,也希望通过本文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概述,促进我国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林业培育;病虫害防治;意义分析;生态模式
为有效提高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的成效,在林业管理过程中应始终坚持防治结合以及防大于治的原则,在病虫害未发生阶段,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做好树木保护工作,实现从根源上消灭病虫害,缩减病虫害危险范围,并通过当下最先进的技术实现对林业的实时监控,以此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的意义分析
虽然我国林业资源较为丰富,但是面对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经济建设需求,加之病虫害对树木的生长的破坏,我国林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而通过加强林业培育和树木病虫害防治不仅能提高森林防风固沙、调节局部小气候、涵养水源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大大降低苗木因病虫害出现长势不佳,甚至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进而降低林业部门的经济损失。而青海省的森林资源作为我国重要资源之一,当地产出的木材及林业产品很好地带动经济发展之外,还在生态防沙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林业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林业防治准则,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预警方案,借助当下先进技术科学培育。通过信息技术准确定位害虫分布、分析害虫类别,以此实现及时有效的害虫捕杀工作,而做好病虫害防治还能最大限度提高木材的质量,进而为林业部门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
2林业培育策略分析
2.1培育品种选择要点
为有效提高林业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需要考虑的便是品种的选择。但是面对种类繁多的树木品种,因地制宜选择品种才是关键,这样能大大提高树木的抵抗病虫害能力。以青海云杉为例,青海云杉抗病能力高低与病虫害发生存有反比例关系,其主要病害有苗木立枯病,该病主要对幼苗产生威胁,表现为茎叶、种芽等腐烂等,表现为缺苗。而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木,如乔木、灌木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而对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高山林区的云南黄果冷杉等树种不仅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其自身抗病虫害能力也较强、且具有极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1]。
2.2培育时间选择要点
考虑到不同植的独有生长习性,对策在进行林业培育过程中应结合林业培育时间科学进行培育工作。在此,不仅要考虑自然环境,还要考虑社会以及经济因素,这些都将成为林业培育时间选择的重要参考点。青海省的气候具有太阳辐射充足、日照时间较长,利于苗木的光合作用,但低温、干旱少雨、大风沙暴等天气特点,低温则要求选择种植耐低温的苗木;干旱少雨使得当地水热矛盾异常突出,不利于幼苗发育;大风沙暴增强土壤、植物蒸发,造成苗木失水而干枯,沙暴折断幼苗。但是,我国的东北地区,春季气温不高、且春旱较为严重,对此在进行林业培育时间选择时,则不可盲目提前培育时间,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2.3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结合的生态模式
当前,我国在林业培育过程中多采用多元的苗木种植方式,其中林业和畜牧业结合的生态模式得到业内的认可。如当下较常见的林下养鸡、桑基鱼塘等模式便是结合林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进而实现综合利用林业资源,在发挥其生态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见,林林业和畜牧结合的生态模式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需求,也将实现扩大林业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价值[2]。
2.4科学合理开展林业培育工作
一是,合理控制造林密度。通常情况下,布设密度为3×8米的株行距离最佳,这样能有效保证每一株苗都能有充足的水分以及其他营养成分,进而提高株苗自身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抗病虫害能力。二是,合理开挖沟槽。通常情况下,在进行苗木培育和栽植过程中,多使用开沟犁凿开沟槽的方式,并将其直径控制在40厘米左右,再需要结合植被种类挖坑,在此要注意以超过根茎为宜,且该环节可适当进行施肥处理。三是,林苗回填土处理。回填土处理能最大限度缩短苗木的生根时间,进而降低因强风和暴雨造成苗木死亡几率。
3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有关阐述
林业虫害多发原因不仅要从自然条件考虑,还要考虑其内在因素的影响。一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从林业培育最佳的防治病虫害时间段可以看出,夏季既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艰难时期。我国夏季气温高、降水多,而这样的气候条件为林区害虫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加之害虫超强的迁移能力,大大扩大了苗木破坏范围以及程度。以杨树的病虫害防治为例,每年的5月份、9月份、10月份需要做好蓝皮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二是,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林业部门缺乏病虫害防治意识,导致相关防治工作的人力以及物力投入不足,进而大大加剧了病虫害管理的难度[3]。
3.2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探析
3.2.1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
为有效提高林业病虫害工作的水平,需要建立在现代化设备基础上,对此需要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进而进一步提高推进其工作开展的效率。考虑到林业管理面积较大,现有人力是难以保障实现无死角排查与排除各区域病虫害的问题,而建立健全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可以通过借助仪器对林业进行测绘定点。并通过测定病虫害信息,实现及时预警,短时间内定位,进而实现精准灭杀病虫害,并大大降低对其他植被的影响。而这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大力支持,通过协调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案,建立层级分明的防治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流程,进而能提高病虫害发生后快速响应病虫害灭除工作,形成全林业的病虫害预防和防治网络实现科学、合理以及有计划的灭虫工作。
3.2.2创新防治技术,优化防治手段
目前,病虫害防治手段应用过程中化学方法应用最为广泛,但是该种方式虽然能实现段时间的病虫害灭杀,但是其后期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其中,修剪树木枝杈来清除虫害枝叶,并清除地上枯枝的做法治标不治本,而通过营养及时增强树木自身抗病力,进而到达防治的目的。此外,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蜻蜓等益虫来治虫。其次,还可以选择一些植物源农药,进而减少果实上农药的残留。
3.2.3完善预测系统,提高病虫害预警能力
为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提前预警能力,需要在病虫害防治计划基础上,使用当下最先进的监测体系,如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3S”技术实现构建林业病虫害预报系统,进而实现动态管理病虫害防治工作,全面检测病虫害发生时间、发生范围以及危害程度等方面的预测,进而缩小病虫害危害范围,进而实现提升林业的综合效益。但是,在应用“3S”技术中的GIS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管理时,需要结合各地林业管理工作的实际,有效开展预测预报工作[4]。
结语:综上所述,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工作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是促进我国林业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因此,要合理构建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模式,提高其培育技术水平和病虫害防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三种效益的统一,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凯凯.生物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27):76-77.
[2]郝红岩.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花卉,2020,04(02):256-257.
[3]严辉娟,屈新云,梁军.林业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0,10(04):101+103.
[4]桑玉琴.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及防治方法[J].花卉,2020,40(02):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