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学斌12 12张宏刚 12陈荣祥
(1崇信县自然资源局,2崇信县林业和草原局 甘肃平凉 744200)
摘要:阐述陇东黄土高原花椒栽植技术,介绍优质花椒生产关键措施,包括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采后处理等方面,以供广大果农朋友参考。
关键词:花椒;优质生产;关键技术
花椒最早发现于中国中西部地区,现在全国均有分布。因花椒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以及生态价值,近年来中国花椒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栽植花椒历史悠久,但是实际栽植过程中标准化管理技术落实不到位[2],导致经济效益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优质花椒栽植过程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一、建园栽植
1.整地。坡地须整修水平梯田,梯田土层厚度60cm以上,田面平整,梯坝坚固。
2.挖穴。栽植穴标准为50m×50m×50cm,穴施有机肥25kg左右。
3.栽植。适宜栽植的优良品种主要是大红袍、大花椒、白沙椒、小红椒。栽植苗木需采用Ⅱ级以上苗木,苗木分级按照DB13/T 1-2001进行。栽植密度,退耕还林地块要求株行距2m×2.5m每亩133株,其它经济林地块,株行距为2m×4m每亩84株。栽植时间,干旱山地以秋栽为好,有灌溉条件的可秋栽或春栽[3]。
4.栽植方法。干旱山塬地提倡深坑浅栽。施入的有机肥与表土混匀,填入坑底,植入苗木,使根系舒展,填土、踩实,作树盘后充分灌水,1-2天后坑面松土保填。
5.浇定根水。苗木栽植后立即浇足定根水,防止冬旱抽条。
6.预防冻害。秋季栽植后在根茎上留15cm截杆,培土堆20cm埋根。每年入冬前应在树干基部培土堆20cm左右。
7.覆膜保墒。秋季栽植后可立即覆膜,也可次年春季土壤解冻后立即覆膜。
8.间作物。幼树期可间作豆类、薯类、瓜类、花生、药材、草本花卉等。严禁花椒地内种植玉米、高粱、胡麻等高杆深耕作物。
二、土肥水管理
(一)土壤管理
1.深翻熟土。深翻应在花椒采收后至落叶前进行,深度一般以15cm-30cm为宜,离树干50cm应浅翻,外围逐渐加深。春季发芽前耕翻要适当浅些,以免失墒。深翻方式,梯田椒园采取里半壁深翻法,平地椒园采取深翻扩穴或全园深翻。
2.中耕除草。雨后及时中耕,疏松土壤,清除杂草,一般每年中耕2~4次。
(二)施肥
1.基肥。施基肥于秋季花椒采收后结合深翻进行,以有机肥为主,施肥量按树冠投影面积5kg/㎡左右,可混施适量过磷酸钙。施肥采用放射状施肥法为宜,幼树采用环状施肥法,基肥深度为30cm,沟长延伸至树冠外30cm-50cm,要内浅外深。
2.追肥。追肥在花前或花后进行,应施速效肥料,施肥量按树冠投影面积每年施复合肥75g/㎡左右。追肥深度为10cm-15cm,沟宽30cm-40cm。根外追肥,从花期开始,隔10天—20天喷一次0.39%-0.5%尿素0.2%-0.5%磷酸二氢钾,全年喷2次-4次。
(三)灌水与排水
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一80%为宜,土壤含水量15%以上。一般在4月-6月份根据墒情灌水1次-2次,可结合施肥进行。容易积水的地方,要注意排水。
三、整形修剪
1.修剪时期。休眼期修剪从落叶后至翌年春季发芽前进行[4]。生长期修剪一般在5月-6月份生长时期内进行。
2.树形选择。花椒以开心形为基本树形,其它树形有自然杯状形、多主枝开心形等。干高40cm-60cm,树高3m-4m,主枝3-4个,在不同方向上均匀分布,开张角度在60度左右。侧枝选留斜平侧或斜上侧枝,第一侧枝在主枝同侧选留,侧枝问距40cm-60cm,左右交错排列。
3.修剪原则。幼树期修剪(1~3年生树)以培养树形为主,均衡树势,选留好主枝和侧枝,同时注意处理好辅养枝,培养结果枝组。结果初期修剪(4~7年生树)继续培养树形,调整各级骨干枝生长势,利用侧枝、辅养枝培养良好的结果枝组。盛果期修剪(8~25年生树)调整并平衡树势,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培养和调整各类结果枝组,维持树体连续结果能力。
四、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生长期内应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和药效试验。发现后采取人工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相结合进行。药剂要交替使用,禁止使用国家禁用药物[5]。
五、采收和处理
1.采收。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全树果实有2%果皮开裂时,按不同品种分别采收。
2.处理。采摘后要及时晒干(或烘干)。
参考文献:
[1]王静璞.花椒栽植管理技术[J].现代园艺,2020,43(05):69-70.
[2]董小强,王玉明.花椒习性与栽培技术[J].科技视界,2019(01):232-233.
[3]李守忠.花椒栽植当年管理技术[J].河北果树,2019(02):44-45.
[4]李爱云.花椒栽植管理技术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8,38(15):91-92.
[5]史军.花椒栽植管理技术[J].花卉,2017(2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