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结合内服治疗非周期性乳痛症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 吴丽 凌晨 徐生贵
[导读] 观察中药外敷结合内服治疗非周期性乳痛症的临床疗效。

                               吴丽  凌晨  徐生贵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17)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结合内服治疗非周期性乳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非周期性乳痛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乳癖消(中成药)口服疗法。治疗组采用乳痛消(自拟中药方剂)口服+安乳消痛贴剂(自制贴剂)外敷疗法。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内服中药乳痛消,外敷安乳消痛贴治疗非周期性乳痛症,较单纯使用中成药治疗能更好的及早控制病情,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内服;外敷;非周期性乳痛症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 A 
         
  乳房疼痛又名乳痛症,症状为源于乳腺实质的疼痛,指两侧或一侧乳腺的不适或疼痛,并发或未并发乳头痛[1]。是乳腺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之一,也是临床上与乳房相关最常见的咨询原因之一,约70%的女性在生活中经历过乳痛症。乳痛症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为疼痛持续1~2 min或间断疼痛时间少于1周;中度为疼痛持续1~2 h或间断疼痛时间8~15 d;重度为疼痛超过15 d或者持续性乳腺疼痛[2]。基于乳痛发作同月经周期间的联系,可将乳痛症划分成周期性、非周期性这2类。此研究主要讨论非周期性类型,其形成同月经周期不存在联系,其发生不受时间限制。主要症状有两侧或一侧乳房见持续性或阵发性刺痛或胀痛,疼痛轻重不一。我院从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中药外敷结合内服治疗非周期性乳痛症,并与同期单纯中成药内服治疗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门诊非周期性乳痛症女性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56岁,均值(39.2 ± 5.2)岁;另36例归入治疗组,最小年龄19岁,最大54岁,均值(40.3±4.5)岁,针对基本资料(含病程、年龄与疼痛程度等)对比2组的结果皆为P>0.05,即无显著不同表现,具有可比性。
  (1)诊断标准:①在疼痛分级方面,所参照的标准为“NRS疼痛数字分级法”,其中0分为“无痛”;1至3分为“轻度”;4至6分为“中度”;7至10分为“重度”。选择评分为4分以上乳痛症状的女性患者为受试者; ②年龄为20 ~ 60 岁者;③疼痛无周期性。
  (2)排除标准:①乳腺组织有巨大肿物、炎症、乳头溢液、恶性肿瘤等明显异常;②合并神经系统患病史、肝肾功能明显异常。③对本次用药过敏者;④孕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治疗方法
  两组受试者在治疗期间皆规律作息,不可劳累,保持良好身心、忌食较高激素含量的补品或食物,同时停用其它对实验不利的疗法与药物。对照组对象口服乳癖消片(为“好护士”品牌,每片0.67 g,每盒36片,国药准字为“Z21021822”),每天3次,每次3片。月经期停用,1 个月为 1 个疗程,连用 3 个月。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在月经干净后给予自拟中药方剂乳痛消,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温服。经期停服,共不间断服用3个月经周期。此方构成情况如下:柴胡、浙贝母、生牡蛎、当归、郁金、夏枯草、仙茅、延胡索皆15g,炒白芍12g,茯苓、瓜蒌皮、鳖甲、姜半夏皆10g,三七、青皮皆9g,炙甘草5g。院内自制中药贴剂安乳消痛贴剂外敷,每日一贴,月经干净后开始使用,隔日1 次, 连续使用3个月经周期。经期停服。此方构成如下:草乌、乳香、炙川、没药、仙茅、五灵脂、仙灵脾、地龙、肉桂、桂枝与甘松皆15g,制南星10g。冰片6g,麝香6g。制法:除冰片、麝香外余药打粉,以麻油均匀,后加入冰片、麝香调匀,制成油膏。用法:每次取适量,巧匀涂抹于棉纸上,敷于患者痛处。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痊愈:乳痛消失,经前略有二乳胀感,但无疼痛感;停止治疗半年不复发;有效:乳痛减轻或明显缓解,戴胸罩已无影响,睡眠良好,疼痛评分下降;无效:乳痛未减轻。疼痛评分不变。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分析处理所借助的工具为spss14.0,计数数据接受x2检验,差异存在显著不同表现的条件为“p﹤0.05”
2   结果
  在疗效方面,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明显偏高(如表1所示)。


3  讨论
       乳痛症以乳房刺痛或胀痛为主要症状,其发病因素众多,如情绪、精神状态、睡眠,内分泌紊乱等,其中主要由内分泌紊乱引发的看法已被大多数专家认可。月经紊乱、肝功异常及甲功异常等都能扰乱内分泌。乳腺组织受很多种激素共同调控,影响较大的有雌激素、催乳素、孕激素等。有研究证实,部分乳痛症患者有下丘脑激素调节失衡表现。此类患者因受到外源性TRH(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刺激,见催乳素含量异常上调表现[3] 。同时相关研究发现,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所致的导管壁肌上皮成分收缩的松弛造成的乳腺导管扩张为乳痛症的一类致因。同时,乳腺导管扩张程度正向相关于疼痛程度,此类状况在非周期性乳痛病人中更具明显性[4]。西医对乳痛症的治疗主要是使用他莫昔芬、丹那唑、溴隐亭、三苯氧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止痛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以上药物在治疗非周期性乳痛症的有效率不尽如人意,长期服用还存在潮热,盗汗,恶心,阴道分泌物増多、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另有约40%的病人可因服用激素类药物反而乳痛症状加重[5] 。故而中医治疗乳痛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医称乳痛症为“乳癖”, 其病机是由忧思郁怒,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久则由气及血,出现血行不畅,经隧不利;或思虑伤脾,脾气不升,聚湿成痰,阻碍气血;或过度劳累,肝气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或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使气血瘀滞,乳络不通所致。治疗上应以活血止痛和疏肝理气[6],以及滋补肝肾、调摄冲任为主。自拟乳痛消方中柴胡,郁金、芍药疏肝解郁,柔肝理气,并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改变血液凝粘、聚、浓的病理状态,改善微循环障碍之效[7]。瓜蒌、半夏、浙贝母散结止痛,仙茅温肾阳,补肾精,三七、当归活血化瘀,温润养血,调理冲任,茯苓健脾利湿,以助化痰。鳖甲、生牡蛎归肝、肾经,平肝潜阳滋阴,软坚散结,夏枯草消肿散结,延胡索、青皮行气止痛,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起到疏肝温肾,调理冲任、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之功效。安乳消痛贴方中:草乌,炙川追风活血,温补肾气;仙茅,仙灵脾温肾补阳,调摄冲任;肉桂、桂枝、甘松温通经脉,散寒祛湿止痛;乳香,没药配伍地龙、南星、五灵脂,麝香共行消瘀止痛,活血散结功能;有研究表明冰片经粘膜、皮下组织均易吸收,在中枢神经、血液中均有较高浓度及较长的停留。方中冰片即取其透皮吸收作用,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充分吸收。内外兼用,疗效明显。
  综上所诉,内服中药乳痛消,外敷安乳消痛贴治疗非周期性乳痛症,较单纯使用中成药治疗能更好的及早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及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参考文献:
 [1] Iddon J, Dixon JM. ABC of Breast Diseases, 4th ed[M]. London: The BMJ, 2013: 25-31.
 [2]Y?ld?r?m AC,Y?ld?z P,Y?ld?z M,et al. Mastalgia-cancer relationship: A prospective study[J]. J Breast Health, 2015, 11(2): 88-91.
 [3]黄琼刁,杨泽娟,李国康.透皮中药综合治疗乳痛症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3):98-99.
 [4]Peter F,Diemer P,Mecks O,et al.Severity of mastalgia in relation to milk duct dialation[J]Obstet Gynecol,Jan 2003;101(1):54-60
 [5] Mansel RE .ABC of breast disease :b reast pain .BMJ , 1994 ;309(6958):866
 [6] Dixon JM .Managing b reast pain .Pract itioner , 1999 ;243(1599):484
 [7]秦晓娟,袁媛.王希胜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 1) : 24,58.

第一作者:吴丽(1972-),女,江苏人,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乳腺外科及普外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徐生贵(1981-)江苏人,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普外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