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病人发病状况与预防控制观察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李宇奇
[导读] 针对肺结核病人实际发病情况以及对应预防控制进行分析。


李宇奇
(91458部队医院;海南三亚572000)

【摘要】目的:针对肺结核病人实际发病情况以及对应预防控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8月接受肺结核治疗的患者90例,运用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干预方式,实验组运用防控预防干预方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呈阳性人数明显比较高,对照组为35例,实验组为43例,其中存在的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明显,即P<0.05,对照组中复发人数为15例,未复发人数为30例,复发率为33.33%,实验组中复发人数为5例,未复发人数为40例,复发率为11.11%,实验组复发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明显,即P<0.05,结论:针对肺结核病人实际发病状况以及预防控制进行研究,对于肺结核的预防与控制效果明显,应用价值比较高。
关键词:肺结核;发病状况;预防控制

   肺结核属于呼吸道方面的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当前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对肺结核认知程度的加深背景下,这类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获得了一定程度改善,但是仍需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尽量将肺结核在人们产生的影响下降到最低。在患有肺结核之后,会出现咳痰、咳血等症状,患者体质比较差,容易发生感染,具有高消耗特点,病情在逐渐严重情况下,会对患者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19年8月接受肺结核治疗的患者90例,运用随机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为35-76岁,平均为(48.72±3.45)岁,实验组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为38-79岁,平均为(50.36±3.09)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
1.2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模式进行干预,实验组运用预防控制模式进行干预,具体实施时,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首先,在患者当中展开健康教育,强化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其认识到此病具有较强传染性,逐渐形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做到不随地吐痰。其次,向患者系统介绍肺结核临床症状、发病机制、传播途径等,在发现疑似病例情况下,需进行准确识别,避免周围的人受到感染。最后,需对患者进行用药知识的宣传,保证其用药合理性,在遵从医嘱、合理用药情况下,进而为病情的尽快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运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运用率的形式表示,使用卡方进行检验。数据之间存在的统计学意义明显,其中P<0.05。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实验组结核菌素在皮肤上的实验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呈阳性人数明显比较高,对照组为35例,实验组为43例,其中存在的差异性统计学意义明显,即P<0.05,见表1。


   3 讨论
   肺结核属于传染性疾病,患者患病之后肺部会有孔洞形成,在肺部感染未获得有效控制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身体各脏器以及系统发生病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健康宣教的实施,制定与之对应的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宣教时可以利用宣传手册、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大众普及相关知识,认识到进行肺结核预防的重要性。针对确诊患者,应加强对其引导,使其逐渐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在咳嗽情时尽量和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同时也应注重环境控制,做好通风工作。最后,应注重对感染源的控制,对于确诊或者是疑似的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这样才能及时治疗,进而使肺结核的实际发病率得到降低,实现对肺结核的有效控制和预防。
参考文献:
[1]麦吾兰·帕热哈提,黄献文,王希江, 等.2014-2018年阿克苏市肺结核病疫情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9,34(4):30-32,83.
[2]牡兰花,朱俊宇,吴桂荣.2012-2014年奇台县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病情况分析[J].新疆医学,2016,46(2):209-211.
[3]陈其琛,刘国标,李笑颜, 等.广州市越秀区2013-2017年本地居民肺结核流行特征[J].实用预防医学,2019,26(9):1121-1125.
[4]尤信信,杨争,刘新光.结核抗体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9,14(5):457-4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