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单采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6期   作者:贺丽娜
[导读] 探讨捐献单采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


贺丽娜
(陆军第81集团军医院检验病理科输血组;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目的 探讨捐献单采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选择我院血液采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自愿献血的220例献血者为观察对象,按照献血次数和采血量的不同对不同捐献单采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首次献血者血小板恢复1d、2d、3d、4d、5d、6d时PLT计数占比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P<0.05)。首次采血组32例观察对象,采后1d、采后2d、采后3d、采后4d、采后6d、采后7d等不同时点PLT均明显低于多次采集组(P<0.05)。结论 献血次数和采血量等均为捐献单采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单采;献血者;外周血小板;影响因素


  单采血小板(PLT)的主要采集方法为血细胞分离机,且常被用于功能障碍所致出血性疾病和血小板减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献血者进行一次单采血小板采集就会出现25×1011个血小板损失。因而为了提高血小板制品的采集质量、保证献血者的健康和安全,国际临床上通常要求献血者采集前的PLT水平在150~450×1011/L之间,且采集后预测值在100×109/L左右,红细胞比容(hCT)在0.36左右。每个献血者单采血小板献血时间间隔需要在2周以上,且每年献血次数在24次以内[1-2]。结合血小板的生理特征,单采后献血者的外周血小板损失会诱发骨髓造血的刺激性作用,进而增加肝脾储存池的释放量,最终保证血小板的正常水平,而外周血小板恢复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献血者是否可以长期捐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血液采集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自愿献血的220例献血者为观察对象,男136例,女84例,年龄20~53岁,平均(38.4±12.1)岁,全部观察对象均对临床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常规体格检查合格后可以捐献。
1.2 方法
  本研究所用检查设备为美国血液计数公司生产的MCS+血细胞分离机,以及配套995E2和995E耗材;上海科华检验医学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真空采血管;西班牙BD一次性使用静脉注射器;日本Sysmex K X -21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相应血小板质控品和检测试剂;Trim a Accel 型血细胞分离机及耗材。
  全部献血者均于单采前、单采后0h、1d、2d、3d、4d、5d、6d时采集3ml静脉血,使用EDTA-K2抗凝管均匀混合并保存,依据Sysmex KX -21型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说明书的相关要求对献血者外周静脉血PLT水平进行检测,结合全部观察对象的捐献次数和不同采集次数对其PLT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加以处理分析,计数资料表示为率(%) 表示,应用χ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均数±,应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若<0.05则代表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首次和多次献血者PLT计数比较
  血小板恢复前首次献血者和多次献血者PLT计数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献血者血小板恢复1d、2d、3d、4d、5d、6d时PLT计数占比明显高于多次献血者,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PLT是一种临床常用直接说明人体外周血小板水平的观察指标,本次医学研究中全部观察对象单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后,人体均会出现血小板损失情况,进而明显降低人体的外周PLT水平,且采集后即刻指标值也降到最低,这与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基本相符[3-4]。鉴于献血者自身造血系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血小板损失程度,首次单采献血者的外周血PLT降低也会诱导应激性肝脾贮存血小板释放的过程,进而改变外周血质量,单采后血小板的暂时性减少,会对骨髓造血功能产生直接的刺激,进而在短时间内发分化出更多的原始巨核祖细胞,这部分逐步变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成熟脱落后也会逐渐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5-6]。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水平会随着血小板采集时间的推移而逐步升高,且血液采集后48h能够达到巅峰,随后在逐渐降低,直至最终恢复正常水平,这一分析结果与以往的医学研究结果相符[7-8]。
  综上所述,献血次数和采血量等均为捐献单采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情况的影响因素,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保证血液采集质量以及献血者的健康,提高医学用血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锦艳,林琦文,欧阳剑,等.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水平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9,21(4):375-376.
[2]郑翠萍,陈元振. 间隔期为2周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部分参数的观测及变化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6):635-637.
[3]徐爽, 吴洁玲, 黄文君, 等. 不同血容量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筛选条件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7): 696-699.
[4]叶盛, 郑珊峡, 傅强. 对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象部分参数变化的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1): 75-76.
[5]王晓宁, 姚建娜, 刘芳, 等. 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对外周血造血细胞分离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6, 24(5): 1529-1532.
[6]吴次宁,李书平,钟涵,等. 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变化对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4121-4122.
[7]刘杏,李晓帆,刘辉忠,等. 1年捐双份血小板20次以上献血者外周血常规的变化[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3): 277-278.
[8]陈黎,杨文萍,郑丽萍. 缩短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前后献血者的血常规变化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6,29(1):156-1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