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芸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评价个性化护理干预在改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情绪、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促进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康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9月-2019年7月收治治疗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n=90),结合护理方法进行对照组与干预组随机分组,2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耳鼻喉科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配合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与情绪状况。结果:组间干预后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治疗期间配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改善,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干预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 治疗效果 情绪 生活质量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具有起病突然的特点,患者有耳部堵塞感、眩晕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患者交流困难,心理负担较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所以,除针对性治疗外,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加速患者康复。基于此,本文就我院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为例,分析个性化护理辅助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耳鼻喉科患者,时间选自2018-2019年,总计90例。纳入标准:(1)突发性耳聋伴耳鸣;(2)伦理委员会批准;(3)患者、家属知情参与配合;(4)>18岁成人患者。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者;(2)恶性肿瘤者;(3)器官功能衰竭患者。进行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分组,采取随机法。对照组(n=45):男性23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区间20-66岁,平均年龄(45.6±5.6)岁;患者发病时间5-15d,平均(11.5±3.0)d。干预组(n=45):男性25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区间19-68岁,平均年龄(46.0±6.3)岁;患者发病时间5-17d,平均(12.0±3.5)d。对照组与干预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资料比较,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治疗流程、注意事项告知、基础健康教育、遵医嘱对症用药、饮食指导、生活与休息指导、镇静用药等常规护理。
干预组——配合个性化护理干预。(1)应对方式。根据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文化程度进行健康教育,以纠正患者错误认知、行为习惯,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病因、注意事项,从而提高患者临床工作参与主动性。(2)情绪干预。护理人员工作中秉持专业的行为、温和的态度,辅助患者进行检查,结合患者面部表情、心理状况进行心理干预,并以顺利出院病例作为参考,以提高治疗自信心。(3)期待与渴望。关注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生活治疗、预后方面期望,期望较低者应告知其病情进展,督促家属予以患者更多的陪伴,予以患者安慰、鼓励,以提高患者治疗期望值。(4)康复护理。指导患者保护残耳听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减少电话接听时间、频率,调整生活、工作节奏,正常休息、放松心情,尽可能避免挖耳、长时间滞留嘈杂环境、滥用有耳毒性药物。(5)饮食干预。治疗前告知患者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对耳鸣症状的影响,指导患者科学饮食,限制脂肪摄入,补充高维生素、蛋白质类食物,常吃豆制品。
1.3观察指标
记录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临床疗效、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状况。
1.4效果评价[1]
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听力提高>30dB。
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听力提高>15dB,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以上效果未达到。
1.5指标评分[2]
参考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价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1.6数据分析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观察指标以SPSS19.0处理,临床疗效以例(n)、率(%)描述,观察指标评分以(±s)描述,采用(x2)、(t)进行检验。P<0.05,指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7.77%(44/45),其中,显效患者28例,有效患者16例,无效患者1例。
对照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33/45),其中,显效患者15例,有效患者18例,无效患者12例。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治疗后组间临床疗效比较,X2=10.8791,P=0.0009。
2.2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干预组与对照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干预后负性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见表1。组间观察指标评分比较,P均<0.05。
.png)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多数情况下伴有耳鸣,基于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导致发病率不断上升趋势。关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学、病毒感染学等因素有关,采取高压氧舱、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预后效果显著。但是,基于疾病的突发性以及对日常生活、沟通能力的影响,患者身体、心理负担较重,从而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3]。治疗期间予以患者个性化护理干预,通过应对方式、期待渴望、情绪护理、康复护理、饮食干预等更多影响行为干预,进一步规范了患者的生活、饮食,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4]。徐文娟,许龙燕研究指出,基于冰山理论的个性化护理干预用于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护理中,在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方面效果显著[5]。
试验结果和邵洁研究结果有一致性,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情绪焦虑值下降幅度大于常规组,生活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6]。
综上所述,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病患者身心负担较大,积极且有效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符合临床治疗以及患者需求。
参考文献:
[1]谢碧梅.预见性告知护理对改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焦虑状态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03):97-98.
[2]陈凤明.护理干预在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不良情绪中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4):52-53.
[3]李红.综合护理对缓解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情绪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2):277.
[4]高慧.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焦虑的影响分析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1):267-268.
[5]徐文娟,许龙燕.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06):1117-1119.
[6]邵洁.多元化护理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病患SAS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3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