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应充当的角色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2期   作者:侯锡清
[导读] 教育需要均衡发展,近年来,国家从硬件上大大改善农村教学环境,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充实好的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均衡,尽可能让农村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铜仁市万山区教育局  侯锡清  554200

        教育需要均衡发展,近年来,国家从硬件上大大改善农村教学环境,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充实好的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均衡,尽可能让农村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但留守儿童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了缩小农村与城镇教学水平差距的最大障碍。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扮演好留守儿童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各种角色,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当好留守儿童情况的“侦查员”
        要想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必须要对他们进行详细的了解,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步。在每学期初,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家庭状况、父母的联系方式都要进行登记,保证和留守儿童的父母随时都能保持联系;对于新转进来的插班留守儿童,更要做到事无巨细,完全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学生的个人习性,以便于在今后开展工作。把情况了解清楚后,时时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与他们的父母交流沟通,制定下一阶段的留守儿童帮扶计划。
        二、当好留守儿童生活中严父慈母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已经习以为常。有的孩子的父母一出门就是好几年不回家,父母的形象和关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逐渐淡薄,甚至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不认他们。不是孩子不需要父母的关爱,而是在他们长时间的成长中,父母从未出现在他们的意识反应中。他们不能在父母的身边撒娇,不能享受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也会空虚,也会寂寞,这时候,父母的关爱就成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奢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把他们视为己出,把他们当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来教育和爱护。比如经常对留守儿童嘘寒问暖,多让学生参加如扫墓、植树、踏青、秋游、野外作文等活动,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真诚的关爱让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呵护,使他们走出缺乏父爱母爱的阴影。但是,并不是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有求必应,在关爱孩子成长的同时,也不能放低对留守儿童的要求,要做到有原则性的关爱他们。
        三、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
        很多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孤僻。在这些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总觉得自己和其他的同学是不一样的,有自卑,有不甘,更多的是属于孩子独有的倔强。他们不善与人交往,不容易相信别人,并逐渐把心门关上。这一部分孩子相比其他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与理解。这时候,老师必须放低姿态,以平等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并表示对他们充分的理解。还可以毫不介意的把自己以前的糗事和他们分享,以取得这些孩子的信任。作为老师,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融入其中,取得他们的信任,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四、做好留守儿童的导航员
        在留守儿童的所有问题中,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心理上极易产生偏差。


主要表现为:1、性格孤僻、不喜与人交往。很多“留守儿童”尚在年幼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了。离开父母后尽管有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爷爷奶奶只知道管吃管穿,却不懂教育和有效的交流。时间一长,孩子自然而然就变得不爱说话,变得孤僻了。2、自卑心较重。儿童大都好强,在小朋友面前从不服输,都爱攀比。“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觉得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3、脾气暴躁,易激动。“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极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4、缺乏感恩之心,怨恨父母。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怨恨父母没有本事而疏远父母,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根据这种情况,我每天在上课前都会挤出两分钟时间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对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问题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的困难,但要想把这些孩子教育成才,教师就必须要充当一个良好的导航员角色。正确引导,耐心教育,持之以恒,最终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五、当好爱的天使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对教师有了全新的要求。既要有保姆的耐心、要有不断更新的学问,也要有两袖清风的传统美德,还要做一个充满爱的天使。留守儿童一般都不缺吃不缺穿,他们最缺的就是家人的关爱和理解,还有亲情。有句话说得好:“不要总把孩子当成小孩子看”。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早熟,懂事早,他们有独立的意识和思想,会感到空虚和寂寞,他们对父母的关爱和亲情的渴求比成年人更强烈。因此,当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后,父母的关爱和亲情的缺失就是他们心里最大的创伤。这时,教师就必须当好爱的传播者、爱的天使,用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填补留守儿童内心的空白。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学会倾听。要经常找他们谈谈话,鼓励或引导他们诉说心中的委屈、愿望,困惑与不满,或者干脆就是随随便便的拉拉家常,聊聊天。其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要给予耐心帮助。对于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要有足够的耐心,多鼓励,多帮助,少批评,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另外,对于 “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异常、学习落后等问题,对他们的教育更要有耐心、爱心。要多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以赏识、激励来增加他们的自信。这时候,老师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哪怕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都会成为他们上进的有效助推力。
        当然,老师对学生的爱,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也不是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就放低一个教师起码的要求,更不是对学生毫无原则的溺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和“要求”要区分开来,既要有爱还要使学生上进。
        总之,作为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让留守儿童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让他们在轻松愉快、充满爱的氛围中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