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2期   作者:林丹玲
[导读] 现如今因为教育这个行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小学科学这门学科自身的重要性也慢慢地展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对于这门学科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林丹玲

摘要:现如今因为教育这个行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小学科学这门学科自身的重要性也慢慢地展现出来,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对于这门学科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当下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小学科学教师就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真正的了解到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现实状态,并且还要正确合理的来对科学探究这个教学方式进行充分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使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并且还可以进一步的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来对小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进行最大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思维;策略
        引言
        科学课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科目,和很多教学科目一样,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要求学生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今后步入初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以往传统的科学课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导致科学课教学达不到教学要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学校应该将科学思维的培养渗透到其他科目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所有科目教师都要提高自身素质,灵活采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一、建构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
        小学科学知识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概念,如“摩擦力”“生物多样性”“侵蚀作用”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重要的科学概念加以理解,进而帮助学生建构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以“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中有“运动”和“摩擦力”两个重要的科学概念,教师应将加深学生对这两个科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这两个概念及相关科学知识去分析生活现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主要的课程教学目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引入生活实际,如汽车在雪地上容易打滑、玩具小车模型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上有着不同的滑行距离等,巧妙引出“运动”和“摩擦力”这两个概念,将抽象的科学概念具体化,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学课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在学生初步理解这两个概念后,教师可进一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科学知识展开系统性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你在生活中曾经观察到哪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怎样运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你认为可以怎样利用摩擦力?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危害?”以此来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内容,从科学思维出发展开思考。科学概念好比科学大厦中的“砖瓦”,唯有扎实筑牢一砖一瓦,科学大厦才能屹立不倒,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为此,教师应重视科学概念教学,借助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概念教学的生动性。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进行探究
        为了能够帮助小学生培养探究能力,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只有具备了充足的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用动脑对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如果学生缺乏兴趣,自然就不会动用头脑思考问题,如果此时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地进行探索,这位对探索没有兴趣的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最终导致没有探索失败,但是其他同学在兴趣的趋势下成功地完成了探索。这非常容易导致失败的学生产生挫败感,最终会让学生对探索彻底失去兴趣,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极其不利。对于在探索过程中出现失败的现象十分常见,但是如果一些学生成为少数的失败者,就会导致学生对探索产生畏惧心理,通常这些学生才是最需要提升与培养探索能力的对象,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动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索。
        三、以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在展开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对问题的合理利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堂中的要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并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记忆与印象。而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其关键在于能否结合问题以及课堂的具体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时刻活跃的状态,使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启迪。


例如,在进行《动物王国》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利用问题“同学们在生活见过哪些动物”,将学生引入课堂当中,而学生在生活中必然接触过不同的动物,因此会踊跃地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根据当前课堂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个体—群类”的认知思路进行学习与掌握,锻炼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进行事物的认知。为此,教师就可以根据课堂内容提出问题:“动物有很多分类,那么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分类吗?”当学生经过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告知学生正确的答案。如此一来,通过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学生便能在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展开有序的思维活动进而构建起完善的知识脉络。
        四、开展小组探究式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全班性或者小组性形式开展问题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充当主要角色,使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这种方式会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培养根据所学习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听取他人建议,多思考、多总结。首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过于复杂,由于小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知识面还是过于狭窄,如果提出的问题超出小学生能够解决的范围,不但会使学生信心受到伤害,还会影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其次,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到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知道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再次,问题的提出要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年龄较小,教师更加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逻辑推理,运用科学思维探究问题必须要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进行,为此,教师要观察学生怎样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纠正其错误的思维方式,并告知以后遇到这种类型的问题应该运用思考来解决,指导学生在发现认知冲突以后,如何正确应对,遇到问题不应该急于求成,更不能不假思索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要通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寻求真正的答案。
        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出相应的科学计划
        当下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之前,一定要根据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实际需求以及课程目标来制定出相应的科学计划,并且还要根据实际教学的内容来提出相应的假设,然后再根据制定出的计划在进行具体的实验步骤。在实际开展科学实验的时候,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环节都给予足够多的关注,对每一个步骤都要进行详细的观察以及正确的记录,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保证实验得出的最后结果更加准确科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得出的实验结果来对预先作出的假设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从而来更好地解决相关的科学问题。比如说教师在讲授《它们都是鸟》这节课的时候,就可以预先让学生针对于这个问题进行相关的讨论与交流,这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得出“只有会飞的动物才是鸟”这个结论,然后科学教师在根据这个结论提出相应的假设,以此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科学知识上来。科学教师还可以预先向学生展示自己准备好的一些不具备攻击力的鸟类,让学生对其进行详细的观察,然后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孔雀的相关图片以及视频,从而来让学生懂得“不是只有会飞的动物才属于鸟类”这个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能力。但需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发现,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霞.如何在科学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3):94.
[2]赵发艳.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N].黔西南日报,2019-08-10(004).
[3]陈权.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51.
[4]黄婉纯,郑子山.结合小学科学探究学段目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3):84-85+89.
[5]颜群.小学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点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7):143-144.
[6]王晨光.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概念建构及其教学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01):30-38.
[7]其曼.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225-2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