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丁崇丽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2期   作者:丁崇丽
[导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第二实验小学      丁崇丽    437300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学必须放在“数学文化”的广阔背景中,才能有效凸显出灵动美妙和生机盎然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只有将数学文化有效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
关键词:数学文化 在小学 数学教学中  渗透研究
        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只注重对知识的讲授,极少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但是,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尚未形成,他们通常凭借直观体验去理解事物,在学习数学这门高复杂性、高抽象性、高逻辑性、高综合性的学科知识时,经常出现一定困惑,久而久之,这种困惑会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后续学习造成恶劣影响。对此,小学教师要在课堂中不断渗透数学文化,利用其知识与文化的联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意义与魅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强化教学质量。
        一、在欣赏数学之美中,激发学生兴趣
        (1)图形之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对称、三角形、圆形等数学知识之后,通常都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对称的美、三角形的美和圆形的美,孩子因为这些炫目的图片而发出赞叹的同时,这些蕴含着数学现象、数学图形的视觉冲击,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数学的图形之美(2)简洁之美。数学符号简洁、清晰,有利于书写、抽象程度高,数学符号本身就具有简洁之美,这也正是低年级学生喜欢数学胜于喜欢语文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学生在五年级学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或公式后,通过对比文字叙述的形式和数学公式的形式,发现只要熟记几何体的求面积、体积的公式,做到符合条件、计算细心,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3)规律之美。在很多时候,数学知识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例如,在对低年级小学生讲授加法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有规律地绘制一些“星星”图案,将其以2个、4个、6个、8个、10个的规律依次排开,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案之间的规律并加以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能力与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同时,他们能够在这种“下一幅图比上一幅图多两个星星”的规律中感受到加法之美,获得学习自信,进而提升学习热情。
        二、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价值取向,优化教学方式
        首先,需要体现数学素养的主体性:数学素养是人的素养,数学素养需要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于数学的实际需要。


小学低年级段的儿童感知尚处于初步发展水平,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学习目的性不强、随意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差,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为此,可以尝试开展游戏互动式数学文化课堂教学,通过设置明确规则、游戏体验、策略提升、游戏竞赛等环节,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游戏活动,让每一位参与的同学感受数学创造的兴趣,领略数学应用的价值。其次,需要体现数学素养的功能性:数学素养和使用数学的现实情境有关,不仅仅局限在学科数学知识,也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境再现式数学文化课堂教学,通过设置阅读理解、查阅资料、情境再现、引导探究等环节有助于学生重温数学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对于数学的情感和科学的价值观;故事式数学文化课堂教学,则通过讲述与数学有关的文学、历史等故事,将数学和文学、历史等相结合,体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广泛的应用性价值,体现数学素养的功能性。再次,需要体现数学素养的综合性:数学素养不仅仅涉及到空间和形状、数量、变化和关系以及不确定性等不同的数学知识,还包括对数学的情感、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思想方法等。项目研究式数学文化课堂教学,通过设置提出问题、梳理项目、领取项目、设计方案、开展研究、小组梳理等环节,发挥小组学习集体的力量,解决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不同知识水平、不同个性特点儿童的数学素养;而赏析式数学文化课堂教学,则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
        三、明鉴数学之史,了解数学文化
        通过感人、有趣的数学家的历史事例,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增强克服数学学习中困难的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利用课前2分钟,让学生自己介绍一下自己喜欢的数学家的故事。孩子们搜集资料,把自己感兴趣的数学家的故事整理出来,再介绍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搜集整理、语言表达、沟通交流能力。另外。还原数学历史情景带动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概念、公式、思想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下产生的,带领孩子们还原这些情境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排水法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人教版)时,我就设计让学生测量皇冠体积的情景,当学生绞尽脑汁不得其解的时候,用阿基米德的故事启发学生,使学生明白排水法不仅可以测量物体质量,也可以用来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困难迎刃而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要注意将文化知识融入于教学活动当中,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以此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打造高质量课堂。
参考文献
[1]郭兰芳.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教学践研究[J].才智,2020(19):117-118.
[2]韩晓稳.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413-414.
[3]李海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3):2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