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刘玲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2期   作者:刘玲
[导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无论是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还是对经典文学的诵读,都是学生接触不同作者思想,体会作品内涵的过程,学生在其中的参与性和自主性都较强,是一类较为有效的语文教学开展方式。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实验学校 刘玲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无论是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还是对经典文学的诵读,都是学生接触不同作者思想,体会作品内涵的过程,学生在其中的参与性和自主性都较强,是一类较为有效的语文教学开展方式。经典诵读即是诵读经典,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喜好、写作能力还未成型,此时让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诵读,能让优秀文学来熏陶学生,拓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让他们在多种多样的经典作品诵读中体会到诵读的乐趣,进而培养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爱上阅读,不断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对策
        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经典的诵读环节,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更为丰富的体验,实现新时期语文教育的变革。诵读能够传承经典,激活人文,为学生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以促成教学的全面发展。随着经典进课堂,在部分学校已经实践了经典诵读的环节,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也需要教师逐渐加以调整与尝试,积极推进经典诵读工作在小学的开展。
        一、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小学生缺乏学习经典的兴趣
        在小学生进行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由于经典的内容大多是文言文,对于小学来说,要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进行全面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古诗词写作时代的差异,学生也难以理解悠久历史其中的深刻内涵。于是会导致小学生对于经典的学习只是一时兴起,刚刚接触经典诵读时热情高涨,但由于耐心不足以及理解能力不够,就会导致对于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丧失。再加上电子产品的诱惑,导致小学生再碎片化的信息获取上浪费很多时间,再加上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被电子产品中繁多混乱的信息诱惑,对经典诵读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二)、经典诵读教学的计划性不足
        经典诵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大创新,而该项活动的开展十分考验学生的自主性,只有在愿意诵读、认真诵读以及定期诵读下,才能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接触文学世界的桥梁,不断丰富学生文学积累。但客观来讲,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经典诵读教学的开展并非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活动,部分教师受此因素影响,对经典诵读教学的重视度不足,进而也未带领学生制定一定的诵读计划。
        二、针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诵读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可以先为学生做出诵读兴趣的构建。诵读兴趣的建设,既是现实中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投入到诵读中,也是为学生做出启蒙,埋下终生阅读经典的种子。


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通过一些浅显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故事,将经典中的内蕴解析出来。如在诵读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时,可以将其中的故事简单地讲解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带来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借助现有的多媒体、实物的图片等,布置课堂,如为不同的经典资源带来背景音乐、图片等,甚至可以将教室加以布置等,做出素材的选择。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还可以通过一些体验来完成,如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古代礼仪、加以传统文化的渗透等,此时培养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才能更进一步地促成其发展。
        (二)、创建诵读学习氛围,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创造合适的学习氛围。“为了保障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朗诵活动,为学生的诵读活动提供条件,比如朗读比赛,作文竞赛等,为语文经典诵读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助燃学生的诵读热情;再次,学校可以加强对经典诵读的宣传,通过学校的宣传栏以及班级板报,告诉学生们诵读的意义。另外,在广播时间,也可以挑选一些诵读能力较强,对语言感知能力较好的学生为学生广播,广播的内容则是中外经典的文学著作选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诵读的兴趣,形成经典诵读的热潮,达到提高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教师作为表率,要先提高自身的美育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语文的经典诵读教育。教师要制定详细的经典教学计划,确保经典诵读的教学合理有效率。例如,在进行《清平乐》的诵读时,要做好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对于经典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研究,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经典中的内容,了解辛弃疾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创作,了解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浓浓爱国情感以及人生理想。此外,在进行经典诵读中,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要推出专门的政策,根据学生对于经典掌握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从而推动经典诵读教学育人工作的进行。学校是教育的主力军,在开展经典诵读的育人工作时,要致力于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道德素养。
        结束语
        在现在的社会中,各个国家的文化理念一同充斥在我国境内,对于分辨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极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枯燥的固有印象,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李艳艳.国学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汉字文化,2019(10):114-116.
[2]刘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6):251.
[3]刘红霞.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3):173-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