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课程 教材 教法》2020年12期   作者:高明月
[导读]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成功中心小学  高明月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会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就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首先,要求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一次,在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25×76×4”,当同学们做完题后,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低声地问:“为什么要将25和4放在一起乘,不按顺序去乘?”虽然这个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看来非常可笑,但当时我不但没有笑他,反而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在我看来,他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在思考。从此以后,在数学课上经常能看到他高举的小手,提问的热情也提高了。
        其次,教师的教风要民主。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彻底打破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不囿于陈说,不迷信权威,不拘于“标准答案”,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多说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我们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激发生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数学第一册教学加法时,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情境,让他们亲自表演,亲身经历,先请2个小朋友上台唱歌,后来又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唱。让学生观察表演过程,“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了“原来有2个小朋友唱歌,又来了1个,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引入加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设计开放题型,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提出问题
        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统一标准答案的要求,对某些知识的教学作以改进,增强开放性,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比如教学“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总复习”一课的最后我编了一道阿凡提的故事,耐人深思,激发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故事讲了阿凡提赶着羊回到财主家,财主要他把羊赶到长方形的羊圈内,可是长方形的羊圈容纳不了这么多的羊,财主说:“我不管你,如果你要改造,就得自己花钱去买材料。”可是阿凡提没花一分钱,却把羊赶进了羊圈,你知道阿凡提是怎么想的吗?这时,学生提出了是不是围成正方形?我说:“还是不够装”,这时有个学生说:“是不是围成圆?”我说:“你们认为这三种围法中哪一种图形面积大?”学生们开始小组活动,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并总结出规律: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这时有个学生说:“我认为这三种围法围成的面积都不大,我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就是靠墙围。”因为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出现过这样类似的题型,这时气氛更活跃了,好多同学露出惊喜的笑容。这个问题在一个一个的问题情境下,引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加强教学指导,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有的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在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我们教师应该做好示范,注重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在示范提问的同时,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等进行质疑,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我们教师不是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也不立即予以订正。而是让在学生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使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考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
        其次是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等等。对于学生这些问题我笑而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不断地摸索、研究,注重创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