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 钱冬森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钱冬森
[导读] 小学数学主要是通过提升学生数学兴趣,对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进行培养,但目前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则无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浙江省温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诲城中学    钱冬森

摘要:小学数学主要是通过提升学生数学兴趣,对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进行培养,但目前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则无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标提出后,明确了教学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要求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在其能够接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构思。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其对于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通过教育教学手段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发挥其创新思维,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以及能力,但是数学这一学科较为复杂、逻辑性较强,学生学起来较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更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确保其与时俱进,成为在社会发展中能够贡献一定力量的创新型人才。
        一、初中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新课标要求各院校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应创新自身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掌握这一机会培养学生,深入研究数学教材,做好备课和授课等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掌握更多数学基础知识,并进行合理引导,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学生掌握解答数学题目的、思路和方法,并在实践中有效融入创造性思维,提升教学合理性和科学性。初中数学教师在解题教学中需要在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使其思维不断发散,并形成逆向思维能力,提升其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1]。
        二、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初中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观念
        通常初中数学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方法,而在新课标要求下,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该方法无法达到这一目标。因此,教师应创新自身教学观念,尊重学生教学中主体地位,不应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应该采取合理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其在教学中自由发挥。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使用单一授课方式,并且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难以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会对其形成创新思维产生影响,难以培养其创新思维与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和学生加强互动交流,比如对一元二次方程题进行讲解时,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解题思路,使其掌握更多解题方法,并给予学生一定空间进行自主创新,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二)采用归纳演绎法来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需要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为提升其学习水平和创新能力,教师可应用归纳演绎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对其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主导来归纳演绎,学生主要是接受教师的逻辑推理过程,这没有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也难以提升其逻辑推理能力,从而需要教师注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演绎,而不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比如对三角形特点这一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等腰、等边等三角形,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直线与角等知识推测所要学习的知识,接着教师按照学生的答案来梳理知识点并讲解,每讲一种三角形后,都应以提问方式让学生推理其他三角形的特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样的教学方法可活跃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在整堂课演绎后,应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共同特点进行归纳,掌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锻炼学生能够应用有理、有序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更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由此提升学习效率。
        (三)采用实践教学方法
        数学源自于生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在学生学习过数学知识后,应开展生活实践,将理论知识变成实践能力[2]。教师开展数学实践教学,能够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并提升其实践能力,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采取合理实践活动,激发其思维,保证其在学习中积极参与。比如面对水桶问题时,一个水桶可盛有6.4升的水,其设有a、b两个放水管,a管每小时放0.25升水,b管每小时放0.35升水,当a管先开放两小时后,开放b管,那么在a管开放后几小时将水放完,学生可自行进行计算。由于该题目具有一定实践性,这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个6.4升水桶,并安装a、b水管,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实践,以此获得最终结论,学生可和自己得出的结果进行对比,以此验证自己的结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自身解题时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
        (四)拓展习题类型
        当前很多课本中习题数量和类型,难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师应充分考虑课外辅导书中的题型,选择符合学生学习内容和实际情况的题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有目的的解答。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解答问题,以此激发起创新能力,这样即可掌握课本知识,又加强了课外习题锻炼。比如在进行数形结合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用一次函数方程解决,也可通过不等式思想以及方程组联立思想来理解图形。丰富学生解题思想和方法,使其更好地落实在问题解答中,提升学生解答问题能力,同时提升其创新思维与数学核心素养。
        结束语
        新课标要求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响应。教师需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其潜能,创新自身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趣味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在教学实践、习题讲解等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露燕.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读与写,2020,17(35):180.
[2]李龙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9):567-5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