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霍素娟
[导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生语文所学习的最为经典的童话故事之一,如何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获取知识,成为了教师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石家庄市金地小学 霍素娟   050000

摘要:《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生语文所学习的最为经典的童话故事之一,如何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获取知识,成为了教师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创立高效的课堂阅读环境,需要教师对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创新,运用新课程改革后的现代教学理念,建造新的教学课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中,教师应当从故事主题中制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故事背景里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代入,最后探究故事内容,结合主题背景让学生获得新感悟。
关键词:童话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一篇经典童话故事,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孩子们的喜爱,其知名度与传播度都是其他后来的童话故事无法比拟的。小学生们在学习童话故事的课文时,由于童话自身带有的故事性,学生们往往十分专注于其中的故事情节,挑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主要目标除了让学生们正确认读、书写生字外,还需要让学生初步感知童话故事的主要特点,《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划火柴时的想象片段,片尾悲伤的结局也让人们能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从而得到一定的启示。因此为了能够实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有效教学,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以问题为导向,学习故事主题
        1.1教师向学生提问
        在课堂上,推进课文教学的最好方式是对学生抛出问题并解决。小学生在阅读童话故事时往往只关注故事内容,而忽略了故事主题,倘若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直接提问:“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大部分学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从而变得支支吾吾。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当避免直接询问主题、主旨的方式,而是从片段内容出发,依次设问并要求学生解答,最后采用所有的答案总结得出文章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对小女孩的穿着打扮提出问题:小女孩身上穿的什么衣服和鞋子?请在课文中找出来。此时有学生回答:小女孩穿着旧围裙,没有穿鞋子。但很快有其他同学给出了别的回答:小女孩从家里出来的时候穿着很大的拖鞋,曾经是她妈妈穿的紧接着教师又提问:拖鞋后来去哪了?学生回答:过马路的时候跑掉了一只,另一只被一个男孩捡走了。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观察主角的外表,从而了解主角的穷苦生活。除去课文中主角的外表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小女孩划火柴的动作进行提问:小女孩一共划了几次火柴,第一次在火光中看到了什么?由提问让同学们看到主角对幸福的想象,看到美好幻想与残酷现实的鲜明对比。在教师的逐次引导中,学生逐渐看到了文章中的细节,并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把握,此时可以总结出课文的主题是: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中没能继续与饥饿作斗争,抱着对幸福的幻想死去了。
        1.2学生向教师提问
        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应该是相互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师提问,无论在阅读课文过程中产生了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让教师和同学一起来解答。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展现出自己对学生的尊重与一视同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维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当学生提出读音、词义等问题时,教师应当立即给出正确的答案,方便学生继续阅读,但学生提出类似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等需要思考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部分答案,如:小女孩没有卖出火柴,然后引导学生重复阅读某一自然段寻找小女孩如果不卖出火柴的后果,让他们能够自己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创造代入情景,直观感受背景
        2.1转换学生视角
        童话故事的内容往往因为充满了作者的想象而让学生们难以共情,但是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主角,继而得到代入感,了解作者的意图。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中,主角是小女孩,但其他段落中也提到了其他角色,如:路人、爸爸、奶奶、妈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从其他角色的视角对小女孩做一件事,即如果你是路人/爸爸/奶奶/妈妈,你会为小女孩做些什么?学生们陷入讨论,说着自己的想法。学生思考自己想要为小女孩做的事情,进一步明确故事中如果有人善意地帮助小女孩,小女孩就会在寒冷的冬夜里活下来,从而体会主角悲惨的命运,感受作者的意图。
        2.2利用实物构建课文情景
        《卖火柴的小女孩》由安徒生发表于1846年,这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里面有许多东西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比如火柴、壁炉等等。为了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阻碍,不能理解主角的处境,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提到的事物由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展示给学生。
        譬如贯彻全文的火柴,教师可以提前备好火柴,在课上划亮,提问学生们在火光中是否实际出现了火炉、烤鹅等,学生们回答不是。此时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小女孩会看到,学生回答是小女孩对着火光在自己脑袋里想象出来的。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小女孩的想象与现实的对比,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主角的悲惨命运,走进小女孩的想象世界。
        3.分析人物故事,结合主题感悟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应当协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总结升华,获取新的感悟。此时需要对主角的故事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把主角的基本信息提炼出来,方便学生思考。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文中的主角无疑是小女孩,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小女孩发生的,为了能够全面总结小女孩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重复阅读每一自然段,找出其中的关键句子。如何总结,可以让教师教会学生使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分析法。
        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中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学生们在迅速阅览全文后可以找到关键句子: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之后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这个句子中“一年的最后一天”很明显表示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冬季,那时候的天气十分寒冷,侧面暗示了天气的寒冷。之后教师再从人物提问是谁在卖火柴,从地点开始提问小女孩在哪卖火柴,从事件出发提问小女孩为什么划火柴。在课上教师多次提问,让学生逐渐构建出课文的故事梗概,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观察故事内容,理解人物的举动。
        在了解了故事梗概后,教师要让学生将故事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思考导致小女孩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寒冷的天气?还是没有人帮助小女孩的冷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引导学生对故事中主角产生共情,从而体会到作者的真实用意。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课文的最后一段删去,让学生来书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对童话故事结局的重写中,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事人物的怜惜之情,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使他们对文章的主题感悟更加透彻。
        结束语: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不受控制,因此教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地引导将其注意力引导至课文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主旨,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对课文深入阅读。教师要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用文笔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妍霖.自我提问策略在小学童话教学中的应用——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J].基础教育研究,2018,(1):48-51,54.1002-3275.2018.01.016.
[2]罗萍,唐玲.《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评析[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0,(7):52-53.
[3]沈蕾青.用主问题开辟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的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20,(13):64-65.
作者简介:霍素娟,女,198601,工作单位:石家庄市金地小学  语文教师 
荣获“石家庄新华区优秀教师”“新华区2019年语文素质赛二等奖”
本人担任语文教师八年,善于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创造情境式课堂,充分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创造性的学习语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