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道法课程,促学生德育发展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刘凤英
[导读]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课程,其不只在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从行动上将德育教育及法治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使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中得到提升。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第三实验小学   刘凤英

摘要: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课程,其不只在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从行动上将德育教育及法治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使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中得到提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弘扬法治观念,传递道德理念使学生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与道德品质从而塑造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道法课堂  德育发展  方法探究
        正文:德育是各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德育发展是教师在小学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教会学生一些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一个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品质,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如何搭建道法课堂与学生德育发展之间的桥梁呢?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道德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加强师德修养;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师德的认识,坚定师德信念;加强学习,修养师德,提升能力;注重自身人格的培养,关爱每个学生。发挥自身言行举止的影响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令学生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比如: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提前站在教室门外等候,而学生也会提前翻开课本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课前会礼貌地向学生鞠躬问好,而学生也会礼貌地回应,这些日常行为看似无用,却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就像一面镜子,随手检起地上的一张废纸扔进垃圾桶,下课主动擦黑板等,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其次,教师要巧妙利用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小学德育的教育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时要结合其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依附于知识的讲授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行教育的水乳交融,这样,德育教育就自然渗透于教育教学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做诚实的孩子”时,本节课的主旨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认识说谎带来的害处,让学生养成勇于认错、拒绝谎话的良好道德品质,使其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这一教学内容与小学德育中良好的意志、品格教学内容不谋而合。因此,学习该节内容有助于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又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自觉纪律”的教育,我利用对“遵守规则”这一节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对学生们展开了德育的相关教育。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对遵守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基于此,我首先在课堂中利用圆规为学生们画下了一个圆,以此作直观展示,使学生们直面“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真理。在此之余,我又以当前旅游黄金周期间人们在景区乱扔垃圾、乱涂乱画的现象为话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中讨论,从而对遵守规则这一主题作进一步强化。学生们针对两个观点----“(1)乱扔垃圾虽然不对,但大家都如此,我也只能照做。(2)如果加大管理措施并能将罚款制度落实到位,一定不会乱扔垃圾、乱写乱画。”纷纷展开了对制度与规则之间关系的讨论,由于涉及日常生活,学生们的观点相对深入,从而使得自觉纪律教育这一主题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大的强化。教师也完成教学德育双重任务。
        第三,教师要发挥教材中辅助材料的德育教育。教师不仅要抓住各种传统节日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还要通过迁移延伸等方面的做法,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获得经验,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要努力发现和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生活性强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只有渗透了德育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道德与祛治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例如:在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此节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命美丽的生活情趣,以及基本的公民责任感.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我做了如下尝试。学校里有一个美丽的树林,每到春暖花开时,树林中各种花竞相开放,引来了蝴蝶,招来了蜜蜂,也吸引了学生在花园里迫逐嬉戏。我带领学生走进花园,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花花草草,并趁机让学生扮演被踩到的小草被摘落的小花,被挂了书包歪斜的小树,让他们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接着我又让学生看看有锯齿的叶子.听听“有毒小蘑菇”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在大自然面前要学会保护自己。
        再比如:学习《庆国庆》一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中,德育渗透是极为重要的,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王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责任担当”-----《做诚实的孩子)教学片断及反思[J].华夏教师,2018(06)
[2]刘莹,刘晓东,让核心素养的格养更接地气-----统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8(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