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何婧
[导读]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不仅具有语言上的文学造诣,在人文精神方面,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却大大缺失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湖北省建始县景阳镇清江初级中学  何婧

摘要: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瑰宝,不仅具有语言上的文学造诣,在人文精神方面,也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却大大缺失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将从初中语文古诗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培养原因、人文精神培养策略等几个方面,逐步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人文精神
        中国古诗词,是指以古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形式,既可“言志”,又可“抒情”,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或描写家人间的亲情、恋人间的爱情、知己间的友情,或抒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或表达作者对现实的看法和内心的理想。这一章将以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几篇古诗词为例,分析其中包涵的各类人文精神。
        1.1亲情、爱情、友情
        古代诗词中,对亲人、爱人、友人的情感抒写十分常见。如:《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名作皆是表达对恋人的期盼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李白的《送友人》是两首送别诗,都在离别之际抒发了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1.2忧国忧民
        古代文人胸怀天下,心系黎民,常在字里行间抒发家国天下的情怀。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绘了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达了作者对边塞战事的关注。曹植的《梁甫行》和白居易的《卖炭翁》都反映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杜诗中的典范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1.3理想感怀
        还有一类人文精神是作者内心的理想和感怀。例如:李清照的《渔家傲》表达了女词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悼惜残春,感伤年华飞逝;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暗喻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借月夜孤鸿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1.4游玩赏景
        古人爱好游览名山大川,许多诗词经典也是在山水之间写作而成,如:欧阳修的《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称赞了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旖旎风光;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2.初中语文古诗词人文精神培养的原因
        既然初中语文古诗词中涵盖了古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那么本章将主要讨论为何要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2.1初中生的心理成长
        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半成熟期,是思想提升、性情培养的关键阶段。中国古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诗词作品中常见对清风亮节的追求向往,自身怀有的远大理想,家人之间的长幼孝悌,朋友之间的关爱牵挂,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忧虑。学习古人的这些思想情怀,有利于培养初中生成长为品德高尚、胸怀抱负、尊老爱幼、心系祖国的可造之才。
        2.2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
        以往的语文诗词教学只注重字词的注释和语句的翻译,枯燥的古文认读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厌烦心理。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情怀,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古代诗词用词精妙,对仗工整,意境高远,极具美学研究价值。让学生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去感受诗词之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3.初中语文古诗词人文精神培养的策略
        前文叙述了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接下来,我们将研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3.1解读创作背景
        每一首诗词都有其创作背景,文人在创作之时,或遇喜事,或有悲情,或是交战大捷,或是人民蒙难。语文教师可从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入手,为学生解读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根据创作背景来理解诗词中的人文情怀。
        3.2寓教于音乐
        近年来,古风音乐十分流行,《但愿人长久》、《鹊桥仙》、《凉州词》、《短歌行》、《琵琶行》等大量传世佳作被谱写成古风歌曲。这些歌曲是诗词人文精神培养的良好教具,学生通过聆听、唱咏等方式,感受诗词精神,传诵古典名作。
        3.3寓教于画面
        古诗词用字凝练,几个关键字便让读者脑海中出现一幅画面。教师可以运用图画的方式让学生形象地学习诗词内涵。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康震老师所作的画作便是很好的样本,寥寥几笔,便栩栩如生,诗词的意境全然展现。
        3.4寓教于山川名胜
        正如前文所说,中国古人好游山川名胜,寓情于景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教师可通过介绍诗词中涉及到的山峰河流、名胜古迹,来让学生更真实地体会作者写作时所处的地理环境,从而理解诗词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结束语:
        古诗词教学绝不能仅仅是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背诵,字词背后富含的人文情感和思想境界更是诗词的精髓,因此,人文精神培养是诗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古代诗词是一颗璀璨的宝石,那么,诗词中的人文精神便是宝石闪烁的光芒,熠熠生辉,绚烂夺目,闪耀出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更照亮了当今学生的学习、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韩渊.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J].天津教育·上,201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