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视野下的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陈菲
[导读] 语文教学如何从儿童本位寻找视点,把握切入点,是现阶段儿童阅读的主题。

成都天府新区锦江小学  陈菲  邮编:610000

摘要:语文教学如何从儿童本位寻找视点,把握切入点,是现阶段儿童阅读的主题。缤纷灿烂的儿童、色彩斑斓的语文教学本会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灵性迸发,可是沉闷单调、索然无味却充斥课堂。儿童是人生发展的宝贵时期,焕发儿童的天性,舒展儿童的烂漫,激发儿童的潜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让语文教学回归儿童本位,寻求教学的敞亮境界,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母语给养。
关键词:本位诠释   童真  童心   童趣    有效性探寻
        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本位基于儿童潜能、舒展儿童个性,是彰显“童真”,唤醒“童心”,激起“童趣”的精神探寻。
        一、儿童本位的诠释——彰显“童真”,唤醒“童心”,激起“童趣”。
        1、彰显“童真”——让“童真”流泻 
        儿童是天使,有着生性俱来的率真。教学设计密不透风,课堂环节步步为营往往使儿童在课堂上疲于应付,懒于思考,总是徘徊在老师既定的框框里裹足不前。课堂要大气,才会有足够的空间让儿童舒展灵性,儿童的天真烂漫才会迸发,才能够孕育生命的灵动,彰显语文课堂永不枯竭的原动力。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胆地说,说对了的表扬,说错了的也表扬。”课堂是儿童的天地教师就要善于把时空归还给儿童,让儿童的奇思妙语在课堂里轻歌曼舞。
        2、唤醒“童心”——让“童心”绽放
        扫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怦然心动难得一觅,柳暗花明难得一见,语文课堂中的童心泯灭、心门封闭、心房幽暗是课堂缺少生气的根本原因。课堂教学中浓浓的“情感”场的营造是唤起儿童那颗稚嫩童心的良药,是让儿童心门洞开、心花怒放、心旷神怡的催化剂。孙双金老师说,他要让儿童在课堂上“小手常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在浓浓的课堂“情感场”的营造下,孩子的那颗童心一旦被唤醒,心脉一通,便一通百通。打开孩子的心脉,要以一颗孩童般的爱心去融化另一颗童心,两颗童心撞击、相融,才会心花怒放、心领神会,才能诗意般地引领孩童在语文课堂精神殿堂里遨游。
        3、激起“童趣”——让“童趣”横溢
        文思看山不喜平,课也一样,要跌宕起伏,妙趣横生。把课上到孩子的兴奋点上,孩子定会眉开眼笑、兴趣盎然,把课上得一贫如洗,孩子定是茫然若失、混混沌沌。孩子的“兴奋点”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教师深邃的睿智、不时的幽默能让儿童在紧张的课堂上获得暂时的轻松,它时常如一缕清新的春风暖人心肺、沁人心脾,孩子徜徉其中,便会其乐融融。幽默谐趣的课堂,是儿童享受快乐的胜境,笑意横生的课堂,是儿童会心温馨的乐园,幽默谐趣的老师才是儿童心中理想的好老师。教学中的开心一刻,是升腾孩子希望的亢奋点,课堂上会心的微笑是打开孩子心门的智慧之锁,会令儿童忘乎所以,童趣横溢。
        二、儿童本位的有效性追求——探寻儿童“足迹”走进诗意丛林
        1、儿童视角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善于怀着一颗灿烂的童心走进文本、浸润文本,换个角度体验文本历程——以儿童的思维去想、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质疑。


这样,你就会与儿童共同呼吸、共话精彩:孩子会的,教师不会絮絮叨叨、纠缠不休;孩子卡壳处,便会导之以拨、点石成金;孩子疑难处,便会层层剥笋、娓娓道来。以儿童化的视角进行教学预设,就要善于在脑海中呈现模拟演示下的教学情境,在心中感受课堂预约的精彩,让儿童的笑脸在心中亮起来,让儿童智慧的火花在心中迸出来,是备课,更是课堂之旅前的一次美好遐想。以儿童的视角走进文本,就会体验到儿童阅读过程中的困与惑,就会感受到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乐与得。循着儿童的思维节奏就能拨动儿童的心弦,形成师生互动、心心相印的课堂境界。
        以儿童化的视角解读文本,还要善于在文本深处游历漫寻,于文本深处寻见童心烂漫,来丰满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想见,为何教师诗情画意,儿童却茫然若失,教师激情满怀,儿童却置若罔闻呢?缘于教师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高度为标尺,没有把自己的理解下位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与儿童相融,往往造成教师与儿童在文本理解上的真空断层——孩子混混沌沌,不知所云,却唯唯诺诺,虚假迎合。儿童化的视角解读文本要在与文本的反复磨砺中觅见童心,这样才能把课上在儿童的心坎上,才会飞溅出浪漫的“水花”,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在文本深处漫溯,窥见童心烂漫,定能让童真由此放飞。
        2、儿童情智演绎文本
        眼中有儿童,倾听天籁之音。眼中有儿童,教学才会有底气,课堂才会有生气。纵观语文教学,课堂往往成为演绎教案的平台,看上去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却平淡如水、索然无味。换个角度看问题,会让你课堂精彩无限。曾记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师要百分之九十关注儿童,察言观色,随机生成。”眼中有儿童,教师就会蹲下身子,“倾听天籁之音”——儿童疑惑处,会旁征博引,导而不发;儿童兴奋处,会推波助澜,大势渲染;儿童浅显处,会蜻蜓点水,惜时如金。立足儿童,眼中有儿童,心里想儿童,才能在引领文本的同时与儿童相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在谈到“怎么才能做到以儿童为主体?”他说:“就是跟儿童相似。”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教师才情的展示,而在于对孩子的“生命个性的呵护与培育”。
        心底见童心,舞出诗情画意。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堂上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之旅中,你始终是一个出色的导游,引领孩子驻足观赏,领略风光无限。作为儿童学习的伙伴、心灵的知己,教师要为“同行”的孩童鼓劲呐喊,擂鼓摇旗,把激情的话语撒向儿童,把会心的微笑传递儿童,令儿童心花怒放、心潮澎湃,心领神会、心门洞开,舞出语文的诗情画意,奏出儿童心中的凯歌。
        3、儿童视野超越文本。     
        儿童语文知识的习得是基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不关注儿童的原有生活经验,就文本谈经说道是语文教学乏味平淡的原因之一。关注儿童原有的经验水平,寻找文本与儿童生活感知的联系点,让生活浪花融入文本,进而丰富文本的感性认知,才能激活文本灵性。诚然,生活浪花并非就是儿童的真实生活而已,而是广义地包括生活中的奇闻逸事、奇趣故事、奇思妙想等。我们要让童真、童趣的经典在课堂登场亮相,成为语文课堂上一朵朵小浪花,折射五彩斑斓的光芒,使静止的文本直立起来,丰满起来,灵动起来,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跳出文本教语文,透过文本看窗外,让儿童的心灵润泽,精神立起,拥抱生命的感动,催醒人性的萌发,引领儿童舒展生命的灵性,让固本的知识变得立体化,灵动化,在儿童心灵深处烙下一道道人生印记。
        心怀“儿童本位”之心,去拥抱生命的天使,在语文百花园里捕捉精彩,放飞灵性彰显“童真”,唤醒“童心”,激起“童趣”,舒展诗意语文的妖娆与美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