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骨干带动工程”的实践反思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杨有文
[导读] 陕西省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骨干带动工程”)实施方案,按照“师德为先、骨干引领、全员参与、人人提升”的工作思路,倾力推进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省、市、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创建活动。

陕西省山阳中学    杨有文

        陕西省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骨干带动工程”)实施方案,按照“师德为先、骨干引领、全员参与、人人提升”的工作思路倾力推进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省、市、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引领带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借此推进课程改革,培养造就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应该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此方案的初心。然而,三级三类“骨干带动工程”的实践,却在基层一些学校引发了不少争议部分一线教师,热衷争“能手”、当“学代”、创“名师”,“赛课争优”之风日盛,常态教学却兴趣索然。教书育人的实绩,立德树人的目标,倒沦为了部分教师心中的镜中花。教师为“名”而争,不仅加剧了校园里本就烦躁不安的氛围,而且也有违“骨干带动工程”方案实施的本心,引发了教育同仁关于“骨干带动工程”实践的反思。
        一、“骨干带动工程”的科学统筹
        “骨干带动工程”的顶层设计,初始是由陕西省教育厅提出并制定方案、组织实施的。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其方案设计、评选周期及遴选机制等,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基层一线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实施方案在引发基层学校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线教师关于实施方案自身的反思。
        1.顶层设计
        陕西省于2013年出台的“骨干带动工程”目前已在实践中运行了6年。自从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事关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尤其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加之陕西省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些指导文件应该成为我省进一步制定完善“骨干带动工程”实施方案的政策依据。如何进一步完善更加科学且有指导性的实施方案?省、市、县各级教学研究机构及专业学会应为此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做广泛调查研究,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增强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操作性。
        2.实施机构
        按照陕西省下发的“骨干带动工程”实施方案文件表述,“省上成立了骨干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具体负责全省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各市、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本辖区内骨干教师的选拔推荐工作”。显而易见,这是一场由各级教育及人社等行政部门主导的教育教学业务创建活动。正是由于主导部门格次高,有政府权威背景,荣誉含金量高,才导致一线教师们趋之若鹜。其实,“骨干带动工程”本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应是各级教学研究专业机构(教研院、教研室、专业学会)的份内之责。因此,“骨干带动工程”的组织实施,让专业部门去做专业的事,既能增强专业遴选的科学有效性,也能避免教师们一哄而上,加剧校园的功利意识,让教师们静下心来教书育人。
        3.评选周期
        目前的“骨干带动工程”是一年一度举行,从学校赛教推荐到层层选拔比赛,创建、培训、考核,创建过程的过度频繁既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又助长了教师们不安心教学的不良风气。在很多基层一线学校,大家都有共识,授予骨干荣誉是叫好,但评选者教书实绩却并不叫座。因为参与评选者校外活动多要不断磨课演练,学生成了演员,课堂成了舞台演示的“花架子”。热热闹闹的赛课之后,教学方式方法依然,基层学校多有怨言。因此,“骨干带动工程”的遴选实施,欲速则不达,应考量基层学校教学的实际,以三年一届为宜,能让一线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绩中。
        二、“骨干带动工程”的名称定位
        在全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中,关于“骨干带动工程”荣誉名称的设置及命名(“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其名实不副,也引发了基层一线教师的很多热议。
        1.改“教学能手”为“赛教标兵”
        按照我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的创建,“教学能手”是最低层次命名的荣誉称号。其基本创建方式,是通过限定时间赛教、说课、答辩及公众展示。而何谓“教学能手”?百度的相关解读很简单,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具有一定研究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教师所授予业务方面的最高荣誉。


因此,“骨干带动工程”荣誉起点设置过高,将最高荣誉定位在了最低层次,既吊高了参与者的胃口,也加剧了校园教师的功利意识。其实,在基层学校,被命名为“教学能手”者,盛名之下,其实大都是教研组群体智慧的结晶,授课者作为影子演员,在外名声影响虽大,但在校内却有不少是教学态度、教学实绩平平者。因此,将“教学能手”改为“赛教标兵”,不仅符合目前“骨干带动工程”的赛教实际,而且也能让一线教师在创建中自我定位,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
        2.改“学科带头人”为“课程带头人”
        创建“学科带头人”,是在命名为“教学能手”的基础上,再经历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跟踪培养、专家答辩而竞争考核的结果。百度中关于“学科带头人”是这样表述的:指在某一学术门类上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带领、指导和组织有关人员开展这一学术门类的学术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专家。据此考量,我省目前授予“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教师,距离专家称谓尚有不小距离。关于“学科带头人”称号的命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授王越群教授曾有专门文章。他认为:改“学科带头人”为“课程带头人”,不仅符合课堂教学实际,而且也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对于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十分必要。
        3.改“教学名师”为“教学能手”
        依据陕西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的创建方案,创建“教学名师”,是在命名为“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再经历一定时间的学习培训、跟踪培养、专家考核而评选的结果。百度中关于“教学名师”的解读是:旨在表彰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又能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可否评选、打造?肖安庆在《教学名师热的冷思考》一文中直击要害。从目前省、市、县三级创建的实践看,将“教学名师”改为“教学能手”,作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专业命名的最高荣誉,倒是名至实归,更加符合基层教育教学现状。
        三、“骨干带动工程”的科学机制
        陕西省“骨干带动工程”经历6年运行的实践,今天反思其组织实施的遴选、培养、考核机制,应该成为全省基础教学教研内生成长的不断提高完善过程。
        1.遴选机制
        创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其遴选实施突破口在何处?从实践来看,目前一年一度的集中“赛课方式”急需改变,各级教育教学研究专业部门应该深入到基层一线学校中,对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实绩突出且学生反响好的优秀教师,在较长一段时间(三年内)先由基层学校遴选推荐,再通过“赛教”方式比赛,从“赛教标兵”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最后培养的“教学能手”,能真正成为教学的行家里手。
        2.培养机制
        创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其培养过程应该回归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去。重过程,轻“赛教”,遴选培养应该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不应该把提交论文篇数,网上学习研讨次数、“名师工作团”下乡带动,集中研修、跟岗实践、浸入式培训等作为培养的硬性指标。培养指标要接学校教学底气,要让创建者立足于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降低结果展示环节的权重比例,让创建者在过程中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历练自己,以创建成果首先辐射带动本校教师,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考核机制
        创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其考核应该凸显过程监督,应该把创建者在一定时间内的教学实绩作为重要指标,把创建者对教育事业的家国情怀、师德修养、立德育人纳入重要考核指标。不断完善其评奖机制,让创建过程真正成为锤炼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平台。通过创建过程,使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技能,形成自由分割的名优团队。在创建者待遇落实中,不应把创建者在“骨干带动工程”中获得的“三级三类”荣誉,作为推荐其它荣誉表彰的硬件要求。实践证明,让荣誉叠加于一身,各地出台的荣誉捆绑相关政策文件,只会极大的挫伤了更多一线教师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的积极性。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远之计。陕西省中小学“三级三类”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其切入点无可争议,其实践方案的完善补充,必将为陕西省教育系统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更优质的师资保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