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郭勒市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薛宏达
[导读] 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是解决职业教育育人与企业生产用人矛盾的重要措施,霍林郭勒市结合地区煤电铝产业特色优势,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打造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企业培养新时期产业技术工人。

霍林郭勒市职业技术学校 薛宏达 029200

摘要: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是解决职业教育育人与企业生产用人矛盾的重要措施,霍林郭勒市结合地区煤电铝产业特色优势,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打造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企业培养新时期产业技术工人。对霍林郭勒市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且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实训基地;实践;思考。
        霍林郭勒市公共实训基地由市人民政府出资建设,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提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公共性、公益性、示范性、综合性职业技能实训场所。
        一、基本情况
        公共实训基地位于霍林郭勒市工业园区兴霍街12号,占地面积8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0平方米,建设有教学楼、实训楼、实训车间、宿舍、素质拓展训练馆、食堂。本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运营方针,成立霍林郭勒市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整合霍林郭勒市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引入蓝天教育、启祥教育、聚智汇教育等教育培训机构,联合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东北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职业学院、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与国电投内蒙古公司、锦联、创源、联晟等煤电铝企业共同开展本地办学,实现师资、设备、场地、资质等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先后被认定为“东北大学冶金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内蒙古民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霍林郭勒分院”、“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霍林河煤电铝公共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自治区众创空间试点单位”。
        二、主要做法
        (一)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结合主导产业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打造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依托实训基地,内蒙古民族大学与霍林郭勒市煤电铝企业就高职办学签署了共建“内蒙古民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霍林郭勒分院”的合作协议书,每年到公共实训基地及霍市煤电铝企业实习的本科生100人以上,以实习吸引大学本科生来霍就业.开设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2个专科,第1年校本部学习,第2-3年到霍林郭勒市公共实训基地学习,办学上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
        (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联合东北大学在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中试基地,建设铝基复合材料、电冶金两座试验平台用于与相关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合作研究,推动霍林郭勒地区铝后加工产业的发展和固废、危废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培养硕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2人,柔性引进东北大学教授1名,入选第十批“草原英才”。
       华东理工大学惯性摩擦焊项目入驻公共实训基地,已建成以400万吨惯性摩擦焊接设备为核心的焊接生产系统,可实现新钢爪制作及旧钢爪修复的批量作业,科研成果本地转化,在鸿骏铝电公司工业实验表明,新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吨铝节电34度,按0.25元/度计算,吨铝增效8.5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可为专科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
       (三)建立创业服务平台。


公共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建立了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孵化体系,服务于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高技能人才等各类有科技研发和创业愿望的个人和组织。开展业务讲座1期50人,组织相关企业11人参加东北大学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转型升级高研班、智能装备制造与工业机器人高研班培训,举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知识培训班2期,法律业务班1期,共培训14家企业54人、知识产权培训2期,共120人。现有入驻项目7个,在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通辽市第二届创业大赛)霍林郭勒市选拔赛中,智能制造项目获创新组一等奖,雕刻装饰项目获创新组三等奖,实践教育项目获创业组二等奖。
        三、存在问题
        1、基地实训设备与人才培养需求差距较大
        实训基地的实训室车工、钳工、汽修等实训设备严重落后且维修养护成本较高,2017年迁入新址后,政府陆续投入资金更新建设了电工、焊工实训室,但工位较少。物理、化学实验设备缺少。在实施过程中,政府招标采购效率不高,企业生产设备更新频繁,导致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实习设备应用于学生实训学习后难以达到企业对技术人员水平的要求。
        2、基地学生与企业人才需要之间匹配度不高
        自2017年以来先后组织机械、材料专业300余名毕业生到锦联、联晟等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实习后留下就业的少,人才吸引力不足。学校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一般仅限于该专业通用产品基本流程、基本生产环节的了解,缺乏对于企业核心技术和重点环节的掌握和实践,这直接导致教学实训效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差距,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需要二次培训,不能直接上岗工作。
        四、对策建议
        1、统筹协调
        成立由教育、人社、财政、科技等多部门的协调机构,根据产业工人需求状况,科学调整、优化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霍市大型煤电铝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顶岗实习岗位,统筹规划建设符合地区产业需求的公共实训基地。
        2、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保障公共实训基地有序运作的经费投人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加大公共财政对公共实训基地的投入。充分发挥霍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源优势,制定并相关激励或鼓励性政策,引导企业、民办机构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3、强化师资
        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制度,在劳保、交通、绩效上给予保障,新招录专业课教师时招聘对象面向具有企业生产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放宽学历、年龄等因素的限制,同时建立聘任企业兼职教师制度,从企业选拔具有丰富生产技术经验的技术人员兼任教师。
参考文献:
[1]吴晓天 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
作者简介:薛宏达(1987-),男,蒙古族,内蒙古霍林郭勒市,霍林郭勒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电话:15848550396。E-mail:382953406@qq.com。地址:霍林郭勒市工业园区兴霍街12号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邮编:0292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