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师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王彦琳
[导读] 农村小学生受环境、条件限制及家长重视程度不足等影响,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弱。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坂上中心小学  王彦琳

【摘要】农村小学生受环境、条件限制及家长重视程度不足等影响,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弱。迫于教学压力及课时数限制等原因,多数英语教师依然停留在教学“语言技能”,缺乏对学生跨文化认知、态度、文化差异等方面的渗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当前农村小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以及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以作为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策略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分析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跨文化”学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中均对“跨文化”能力提出要求,更加强调英语学科的人文特性。然而,目前在大多数农村小学,学生受环境、条件限制及家长重视程度不足等影响,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弱。因此,针对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及教师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势在必行,以期为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二、调查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
        在设计《学生问卷》时依据Byram[1]在外语教学(FLT)框架下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即知识、态度和技能),以这三个要素作为主要内容,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来设计调查内容。《学生问卷》采用客观题形式,从跨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调查;《教师问卷》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形式分别从态度、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三、调查的实施
        《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均采用电子问卷形式,使用“问卷星”小程序发布到特定学生和教师的微信群进行抽样调查。统计数据由该小程序自主统计,确保得到的数据准确无误。
学生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本地区三所农村小学部分中、高年级学生,发布问卷时强调必须由学生本人亲自完成。教师问卷的调查对象为本地区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据“问卷星”小程序后台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共收到学生问卷433份,教师问卷22份,所有问卷均不记名。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问卷
        1.跨文化知识
        Byram认为,“知识”即具备本族文化与异国文化中有关社会群体及其文化产物和行为的知识,具备人际交往和社会交往一般过程的知识。然而该部分跨文化知识题,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说明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了解依然太少。
        例如,在考查学生对英语国家重要节日了解情况的题中三个节日均为“闽教版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中涉及的节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对各个节日的认识依然存在偏差:仅有45.5%的被调查学生明确圣诞节是为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其余学生将其与复活节、感恩节相混淆。
         2.跨文化态度
         对于跨文化态度的调查,大多数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感受来选择。Byram对“态度”的描述为:好奇心与开放度。对其他文化兼容并包,而非一味固守自己的文化。
         例如:第19题调查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中外文化差异。“龙”在中西文化中常被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中国,“龙”是智慧和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却是不幸和厄运的预兆。胡文仲[2]曾在著作中特别指出:严格的讲,龙与dragon所指并不是同一个动物,这从中国人所画的龙与西方人所画的dragon的对比中可以得到证明。但本题仅有31.87%的学生选择正确。由于教材并未体现“龙”的文化因素,因此只有少部分学生通过教师或其他渠道获取该信息。
        此外,学生对异族文化的态度及对英语课的感受也是跨文化态度调查的重要内容。明确表示非常喜欢上英语课的仅有34.64%。学生认为英语课上收获最大的是“学会说英语”,而非外国文化。由此可见,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跨文化方面的渗透比较欠缺。可喜的是,有96.3%的学生表示希望或非常希望在英语课上了解到更多异国文化,说明学生对于异族文化持有强烈的好奇心。
        3. 跨文化技能
        跨文化技能主要调查学生作为交际者能否做出有效得体的反应。根据Byram的阐述,“技能”包括两类:一是理解与联系的技能,即理解另一文化背景中的事件并将其与本文化中的事件相联系;二是发现与沟通的技能,即获取新的文化活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实际交流与沟通的框架中掌控知识、态度与技能的能力。
        例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十分注重个人隐私,因此见面时习惯聊些无关紧要的话题来缓解尴尬,诸如天气。在本题的调查中,只有29.1%的学生选择了“天气情况”,剩余大多数学生选择了“中国式”的应对方法。中西方对收到礼物场景的应对方法也截然相反,本题有65.36%的学生选择正确,这与教材多次出现“送礼物”情境不无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教材和教师的跨文化渗透对学生跨文化技能的提高很有帮助。
        (二)教师问卷
        1.跨文化外语教学态度
        从调查结果看来,大部分英语教师对待跨文化外语教学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有77.27%的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好英语起很大作用。所有教师都认为很有必要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但仅有22.73%的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考试成绩很有关系,这是因为当前考试基本上只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鲜少涉及跨文化交际。
        2.跨文化外语教学知识
        教师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31.82%的老师自认为掌握了较多跨文化交际知识,仅有9.52%的老师认为自己十分重视西方文化现象,86.36%的教师少有或从未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跨文化交流,缺乏交流平台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3.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
        多数教师(54.55%)认为自己在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渗透缺乏系统性,他们对课标中文化意识方面的要求只是略有了解。“课时紧”是老师们(63.64%)认为缺乏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最主要原因。
五、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虽然对异族文化很感兴趣,但总体来说其跨文化知识较为缺乏,跨文化意识薄弱,跨文化技能无法满足交际需要。此外,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知识掌握不够,对文化差异和文化现象不够关心。由于课时紧,考试内容鲜少涉及跨文化,多数教师忽略了课程标准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方面的要求,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真正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England, UK: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本论文系2019年度龙文区小学“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小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LWKT19014】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