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细节,尊重标准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作者:刘春娟
[导读] 近期在我们高中教研组的培训会上,教研员张老师给我们做的关于史料教学中对史料的概念和史料的分类的培训时,他传递给我们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选择史料时一定要重视史料的出处,及史料的分类和史料运用的价值,这应该是我们历史教师们应秉承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细节的挖掘。

鹤岗二中   刘春娟

        近期在我们高中教研组的培训会上,教研员张老师给我们做的关于史料教学中对史料的概念和史料的分类的培训时,他传递给我们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选择史料时一定要重视史料的出处及史料的分类和史料运用的价值,这应该是我们历史教师们应秉承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细节的挖掘。因此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做了以下的反思。
        一、 关注细节,理解历史事件真正的内涵:“我们要特别注意,若知晓不多,请慎下结论。否则,你充满信心的提出一个论断,别人端出一个历史的细节,很可能一下子把你打的半死不活。”这句话切实的击中我的要害,由于拘泥于教材在讲解《新文化运动》这一课,针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我以往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参考书的内容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的否定和肯定这是它的局限性,对此我并没有进行过怀疑。直到我看到了这样的两则材料才让我对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学的批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材料一:在北大并无“覆孔孟、铲伦常”之说,《新青年》杂志中偶有对孔子学说之批评,然亦对于孔教会等托孔子之说以攻击新学说者而发,初非直接与孔子为敌也。   
                                                                                      ——蔡元培《答林君琴南函》
        材料二: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人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新青年》第三卷第6期)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并不是我们简单的给予贴上标签说他们宣传的思想是完全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他们的思想反对的是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旧道德或孔教,而并非孔子本人,反对的是也并不是儒学,而是对儒学的教条主义和狂热的迷信。



        二、挖掘细节,理性的评价历史人物: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人物这样的评价“林则徐是好人,他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李鸿章是个卖国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针对学生这些偏执的评价,如果教学中不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很难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因此,在《西学东渐》这一课,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材料:
林则徐在广州时,一方面他从美国人手中购买了“剑桥”号战舰,并仿造西洋式样,建造了一批火炮;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彼之所恃,只在炮利船坚。若赴大洋与之交锋,总应相度机宜,须得确有把握,方无虚发。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通过这则材料学生感受到了林则徐并不是我们想像的一开始就是那么开明的,由于时代的局限,这样一个先进的中国人也存在着思想上的局限性。
        在讲述《洋务运动》中以李鸿章在洋务运动的作用和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细节的挖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即启发学生多元的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单纯的从情感和道德出发,而应将情感的标准和历史的尺度相结合,辩证的评判历史。
        三、敬畏细节,注重历史价值的引领: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如《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在以往的授课中总是大肆的宣言这场运动的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意义,但在《大国无兵》中有这样的一段记录“1851年至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死亡人数一亿六千万。而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至少在一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七千万以上。”太平军攻破全州后——屠城,男女老幼杀的无一剩余。攻破武昌,屠城,杀十余万人。和一道高考模拟题中的一段材料“这个天国的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其实这段话出自朱维铮的《重读近代史》)由此我们不得不从这些历史细节中去重新认识我们曾认为是对的历史,只有我们一线教师真正的教学中去提升自己的史学素养,才能真正的用我们的思想引领学生。如果缺乏对历史的全面的分析,细节的关注,我们的教育很难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和,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样在细节的选择上要注重对学生人文价值的引领,例如在讲解《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这一课,通过苏格拉底在狱临行刑时中的一句话 “我们曾向克雷波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不要忘记付钱给他.”和明明有机会逃走却没有这样选择,进行设问:这体现了苏格拉底怎样的精神?使学生感受他以死践行了遵守法律,捍卫思想自由和坚持真理的理性精神。
        历史本身是纷繁复杂的,但需要我们去拨开历史的细节,感受它的真实和魅力。通过我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在实践中的不断认知,使我感受到作为一线教师要认真、谨慎的去搜集、整理我们所掌握的历史细节,具有质疑的精神和考证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素养,让我们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让自己的历史课堂变得越来越厚重和具有妙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