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刘晓敏
[导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而古诗词正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之一,
        刘晓敏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东方办事处京港小学   47600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而古诗词正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之一,集韵律、画面、意境、情感于一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价值,用韵律和画面陶冶学生心灵,用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用诗人情感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学;
        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教育不可替代的部分。古诗词本身是汉语言发展中的精华,具有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而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古诗词大都是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和自然风光的歌颂,以及诗人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因此教师可以从古诗词的韵律、意境、画面、诗人情感出发,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吟诵,体会“韵律美”
        古诗词是通过语言进行表现的,无论是华丽或者平淡,都是诗人进行凝练的结果,体现了语言的表现艺术以及语言美。但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部分,只注重于教导学生字义、词义,忽略了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古诗词作为一种传承了千年的特殊文体,它与其他文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所含有的“韵味”。“韵味”既是诗人进行创作的追求,也是古人进行诗词品鉴的标准之一。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体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韵味”。以《春晓》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学生可能无法直接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因而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并学会发现“韵脚”,即“晓”“鸟”“少”。在朗读时,要体现出“韵脚”的音乐美,如通过拉长字音、注重轻重等。其次,在学生朗读诗词时,教导学生停顿的技巧,“长短不一”的停顿朗诵可以让诗词更加具有表现力。最后,还要教导学生古诗词中的平仄特点,使朗读变得“错落有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词的“韵律美”。在学生进行初学时,学生可能无法做到较好的诗词吟诵,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示范式的吟诵,让学生学着教师的节奏进行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古诗词受到载体和篇幅的限制,一字一句都经过了诗人的推敲和提炼,均蕴含着独特的美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古诗词的韵律出发,让学生在感受诗词韵律之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二、理解,体会“意境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了不少有关写景的诗词,通过对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情感。古诗词的意境美正是诗人进行诗词创作的核心,教师可以以诗词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作为突破口,对意境美进行深入探究,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美好感受。


        古诗词的意境美是诗人将客观事物与自身情感进行交织创作的结果,教师在教学时想要让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首先需要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如诗人杨万里在《小池》中所描绘的正是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流水”“树荫”“荷叶”“蜻蜓”的描绘,创作出了一个美好、轻柔的意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诗词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词义,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整体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到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自己所热爱的自然景物,将自己的想象与诗人的意境相融合,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呈现出诗词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画面,帮助学生体会诗词意境和诗人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联系,感受“精神美”
        诗人在创作诗词时总是受到了自身的情感、经历和志向等因素的影响。若是能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和人物性格等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体会到诗人的精神情感。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可以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人物性格出发,使学生能够在阅读时更容易带入情感,强化学生对诗词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效果。如孟郊的《游子吟》一诗,诗人在仕途失意,饱经世态炎凉之后愈觉亲情的可贵,诗中所描绘的临行前母亲缝衣的场景,在平凡中更加凸显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教师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以自身的经历与诗词相呼应,体会母爱的伟大,让学生学会感恩。又如杜甫的《春望》一诗,写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被困于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的心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时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忧己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帮助学生树立伟大的人生目标。
        四、结束语
        在古诗词教学中,借助诗人的经历,将学生对诗词的画面感知转为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情感,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给予学生深刻的记忆,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诗词本身及其所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体会诗人的美好情感和愿望,以此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能力,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J].汉字文化,2019(4):129.
        [2]?乔万琴.分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39.
        [3]?申春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体验[J].江西教育,2017(36):43-44.
        [4]?纪素芳.聚“源”研美,助练鉴赏力——以《春晓》为例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J].华夏教师,2019(7):12-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