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玲飞
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思维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也是数学素养的灵魂。中职数学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要改变课堂的教学行为,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想,让思维可视化,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起来。
关键词:中职数学 思维 教学行为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既是其它自然学科的工具,又是开发我们智力水平的手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育的关键诉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会思考,如果思维过程没有使他们的大脑加强起来,那就谈不上在数学方面,也谈不上在其他学科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老师常常会感慨:“这道题目原来差不多的做过了,就换了个数字,学生就不会做了!”“上课时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一到考试,都忘得差不多了!”……其实,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死记知识,而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缺乏思考的学习,记忆的保持就不会长久。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看似学习用功,每天忙忙碌碌,但是成绩平平,一直不能有所提高。学生只有勤于思考,把自己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去,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才能在轻松学知识的同时变得越来越聪明。学生真正的思维参与,是高效学习的法宝,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思维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也是数学素养的灵魂。数学课堂应该基于“思维”教,围绕“思维”学,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思维启迪、能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那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观察的对象呢?对此,我也有了一些思考。
一、深入了解学生,调动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效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但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教师有目的的激发。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联系和相互连结的动感知识。例如在讲到数列的定义时,我引入了手机游戏“2048”。观察游戏界面截图中的数字,从小到大排成一列、从大到小排成一列,组成的数列不同。不重复的数字从小到大排序还能得到有规律(2倍关系)的数列。从学生衷情的手机游戏出发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了解学生的情况,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之后,才会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习兴趣的成功调动,可以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巧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数学教育家希尔伯特提出:“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所有的概念、定理、公式和法则是构成理论,是对数学进行思维的结果,只有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在课堂上,学生是否具有活跃的思维,不仅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关,还与学生是否想解决问题有关。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老师去创设问题的情境,将教材内容设计为与生活、与专业密切联系的生活问题。学生不仅会感到数学学习亲切、自然、有趣,而且还能意识到数学学习是一种自我生活的需要。例如在学习圆锥侧面积时,教师出示高0.5米,底面半径为20厘米的漏斗,供学生观察与思考。现在我们用白铁皮做这只漏斗,做前又该如何预算材料?这样,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产生探索圆锥侧面积的欲望,而后渐入佳境,自然过渡到本课课题中来。
三、多重感官参与,让思维“可视化”
思考应当从“做事”中反映出来。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内隐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思维犹如“黑匣子”,是不可见的。这就需要教师借助“可视化”操作打开它
1、画下来,让思维触手可及
数学课堂必须准备一本草稿本,这本草稿本不是为了工整地记录任何现成的东西而准备的,也不是专门为了计算列式用的。
只是一种用来反映自己思路的便写本。数学的问题表述通常是抽象的,是用文字进行描述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图形表征、用图形示意。这里的图形可以是几何图形,也包括表格、记录单等。只有借助图形,才能将抽象的数量问题具象化,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获得直观、简洁、清晰的理解。同时,画图也能敞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轨迹变得清晰可循。我在课堂上比较注重于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可以有多种形式,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知识重现和思维发展方面进行小结。而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将自己本课的收获画下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把一节课的所想和收获画成一张图,思路更清晰了。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大脑对需要解决问题思考的过程,是对大脑思维过程的呈现。思维导图的真正精髓,就是画图的乐趣,思考构图、思考主干、思考展开,它将知识的思考变得得有趣。
2、动手做,让思维有迹可循
数学思维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伴随着具体的数学活动而展开。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做”数学,在操作、演示实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机会“观察”学生的思维路径,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讲到平面与平面所成角时,针对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强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折一折”手中的纸,感受平面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可以借助“摆一摆”几何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产生多种视觉效果,以此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让学生参与和亲手操作几何画板,给学生一个“操作数学”的环境,把抽象的立体几何教学变得形象、直观。正是在学生的操作、演示和实验中,教师才可以洞察学生的探究方向,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3、说出来,让思维动态展示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借助语言,我们可以将思维展现出来。语言,是教师了解学生思维水平方向和动态的最好载体。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克制自己“教”“说”的欲望,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表达的空间,鼓励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一个问题想要说明白,怎样说显得很重要,要考虑前后如何衔接。比如做证明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思维能力。学生经历对话、沟通、质疑、答辩的过程,求同存异、谋求共识。说出来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路径。
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到思维的发生、发展和表达过程中来,在动手操作和实践中展现思维的过程,在语言表达中外化学生的思维,让思维“可视化”,让学习真正发生。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找准切入点,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智慧地助推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就会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启迪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就能收到“水滴石穿”的效果。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35-142,(8).
[2]朱良学.学习可视化的意义与内涵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5):86-87.
[3]夏忠.画数学,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思维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7(0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