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芷芸
1.中国政法大学;2.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摘 要:英语作为世界上的通用语言,因此大多数非英语为母语的人都是从英语开始他们的第一门外语学习,进而使得他们对英语语法的特点有较全面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若在发展日语为第三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将会受到了英语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迁移现象”。本文将通过对英语和日语中动词变形的类比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英语和日语中的动词变形的异同之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动词变形;英语;日语;时态;语态;对比分析
1.引言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因此动词也成为了外语习得的重点,属于最难学的部分之一。但是,以汉语为例,无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口语中,动词在不同的时态或者语境中都不会发生任何形式上的变化。然而相比之下,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发现日语动词的变化规律与英语有一些相似之处,但要比英语动词的变形复杂得多。因此,借助英语和日语中词形变化的归纳和类比,对日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在后文中,笔者将首先分析“语言迁移”现象,然后详细分析和解释英语和日语之间词形变化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旨在论证英语对于日语的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及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加准确地掌握日语动词的变形规律。
2.“语言迁移”现象
在大多数国家,英语是小学、中学、高中甚至大学的必修课。大多数学生从英语开始接触外语。诚然,学生在他们的第一语言,换句话说,在他们的母语上的使用会更加自然、流利和熟练;但另一方面,由于英语的习得是从最基本的语法及词汇开始详细学习,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英语语法的特征或结构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和思考。如果在此基础上教授其他语言,学生总是会受到母语和英语的影响 (Liu, 2006)。那么这种现象就被定义为“语言迁移”(Jiao, 2010)。
需要指出的是,“语言迁移”在第二、三语言习得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已掌握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迁移来维持的。一个多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语言习得和语言研究的中心问题 (Odlin, 1989)。实际上,“转移”的概念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是指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Lado, 1976)。
将上述讨论结合起来考虑,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移”的基础上应注意掌握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对比,这样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理解目标语言的真正内涵,明确其规定,以建立一个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接下来的部分中,笔者将主要从英语和日语中动词变形的角度来论证上述观点。
3.动词变形在英语和日语中的类比分析
3.1.在时态中动词变形的相似性
在分析两种语言在词形变化方面的具体相似性之前,有必要分别介绍英语和日语动词的各种形态。
在英语中,由于动词只有三种形式,所以表述起来较为容易,也相对简单。首先是动词的最基本形式。第二,是动词的过去式,通常以“-d”或“-ed”结尾。第三,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常规上是以“-d”或“-ed”结尾,但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然而,日语中动词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变化也多。概括地说,日语动词的变形因时态和语态的不同而不同。事实上,日语中的动词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组动词是以“る”段以对应的假名结尾;第二组动词是直接以“る”结尾;第三类动词以“する”结尾,此外,第三类动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词——“くる”,表示“来”。
3.1.1. 一般现在时
正如Oliveira (2012)总结的那样,使用一般现在时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关于一般事实,第二个是关于经常发生的行为。在日语中情况是一样的。不言而喻,英语中一般现在时的动词是最原始的形式,除了若主语是单数的情况下,动词应该在后面加“-s”或“-es”,例如(1a-b)和(2a-b)。同样,日本的最原始动词形式也将用其一般现在时,然而日语的动词分为三类,(1c)和(2c)的例句是一类动词,(1d)和(2d)的例句是二类动词,(1e)和(2e)是三类动词的例子。
(1). 关于一般事实
a.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nd sets in the west. (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b.The earth goes round the sun.(地球绕着太阳旋转)
c.人は毎日水を飲む。(人每天要喝水)
d.高齢者は若い人より早く寝る。(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睡得更早)
e.大学生は4年を終えて卒業する。(大学生读完四年后毕业)
(2). 关于经常发生的行为
a.I take the piano lesson every Sunday.(我每周日弹钢琴)
b.He usually goes to sleep on 10 o’clock.(他通常10点去睡觉)
c.私は 毎日日記を書きます。(我每天写日记)
d.彼は毎日7時に起きます。(他每天7点起床)
e.母は毎日食後に散歩する。(妈妈每天饭后散步)
3.1.2. 一般过去时
正如Oliveira (2012)总结的那样,一般过去时表示在过去开始和结束的事件。在英语中,如果动词用这种时态,它们的后缀通常要加上“-d”或“-ed”。如果动词的最后一个字母是“e”,就应该加“-d”,除此之外,动词还应该加“-ed”,还有一些不规则变形,例如(3a-d)。同样,在日语中,用在一般过去时的动词,其后缀也会变形。具体来说,一类动词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动词以“う”、“る”、“つ”结尾,它们的后缀则去掉最后一个假名变成“った”;如果以“む”、“ぶ”、“ぬ”结尾,它们的后缀则去掉最后一个假名变成“んだ”;如果以“す”结尾,它们的后缀则去掉“す”变成“した”;如果以“く”结尾,它们的后缀则去掉“く”变成“いた”,例句如(4e-h)所示。二类动词只需将后缀“る”转换为“た”即可,如(5)所示。最后,三类动词只需将后缀“する”转换为“した”,将“くる”变成“きた”,如(6i-j)所示。
(3). a. Mary collected a great number of stamps in the last year.(玛丽在去年收集了许多邮票)
b. Many disputes generated between my friends and I.(我和我的朋友产生了许多纠纷)
c. I ate an apple this morning.(我今天早上吃了一个苹果)
d. I came back early yesterday.(我昨天回来的早)
(4). e. 私は友達と一緒にペンを買った。(我和我的朋友一起买了笔)
f. 父は牛乳を飲んだ。(爸爸喝了牛奶)
g. 私は 今晩 母と話した。(我和妈妈今晚说了话)
h. 私は 先月 手紙を書いた。(我上个月写了信)
(5). 私は 昨日リンゴを食べた。(我昨天吃了苹果)
(6). i. スミスさんは 昨日 卒業した。(史密斯昨天毕业了)
j. 友達が 昨日 家に来た。(朋友昨天来家里了)
3.1.3. 一般将来时
正如Oliveira (2012)总结的那样,一般将来时是用来说明在说话时所做的承诺、提议、预测和决定。与一般现在时一样,英语和日语中的动词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形,只需要保持原始的形式即可。只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个是在英语中,原始动词的前面需要加上情态动词,例如will(确定的事物),would(不确定的事物),例如(7a-b);第二个是在日语中,虽然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的动词没有区别,但是时间状语可以分辨出这两个时态的区别,例如(8a-b)。
(7). a. Everyone will experience life, sickness and death.(每个人都将会经历生老病死)
b. My little sister would enter into the Trinity College of Dublin next year.(我的姐姐将会在明年进入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8). a. 私は 明日 学校へ行く。
(我明天要去学校) (一类动词)
b. 私の友達は明日電話してくれる。(我朋友明天将给我打电话)(二类动词)
c. 私は来週キャンプに参加する。(我下周将加入野营) (三类动词)
3.1.4. 现在进行时
正如Oliveira(2012)总结的那样,现在进行时表示当下正在进行的一个持续的动作。与之前分析的时态不同,在这种时态下,系动词(am/is/are)必须在实意动词之前, 且“-ing”将被添加到实义动词的后缀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动词以一个“e”结尾,那么“e”应该被删除,然后加上“-ing”,例句间见(9a)。如果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是重读的,以一个元音加上一个辅音,把辅音双写,然后加上-ing结尾,例子见(9b)。在这种时态下的日语动词的规则非常接近于其一般过去式,所需要做的只是简单地将词尾最后的“た”或“だ”的后缀修改为“て”或“で”,然后在最后加上“いる”,如(10c-f)-(12)。
(9). a. Jack is arguing with his parents.(杰克正在和他的父母争吵)
b. My best friend and I are shopping in a department store.(我和我最好的朋友正在百货商场购物)
(10). c. 私は 会社に 戻っている。(我正在回公司)
d. 私たちは 別荘に 住んでいる。(我们正住在一栋别墅里)
e. 誰もが出口を探している。(大家都在寻找出口)
f. 姉はピアノを弾いている。(姐姐正在弹钢琴)
(11). 家族は 昼食を食べている。(家人们正在吃午餐)
(12). 私は学校の図書館で勉強している。(我正在学校的图书馆学校)
3.1.5. 过去进行时
正如Oliveira (2012)总结的那样,过去进行时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通常是在某件事情发生的同时,另一件一次性事件也正好发生)。动词的过去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在变形形式上相同。然而不同的是,在英语中,动词前面的系动词应该使用过去式(“was”或“were”)之外,例子如(13a-b)所示。同样地,在日语方面,根据动词变形的规则,只需要把最后的“いる”改成“いた”即可,如(14c-f)-(16)。
(13). a. There was a guest knocking the door when I went out.(客人在敲门时我正好出门)
b. At that time, I was finishing my assignments when she entered in my room.(当她进入我房间的那时候我正在完成我的作业)
(14). c. 私が入ってきた時、私の母はそこに立っていた。(当我进来的时候,我妈妈正站在那里)
d. 私たちは 怖くなって叫んだ。(我们当时害怕地大叫起来)
e. 私はその時 前の車を追い越していた。(我正在超越前面的那辆车)
f. 私たちが別れる時、風が私たちの顔に 吹いていた。(当我们分别时,微风正吹拂在我们的脸上)
(15). 私はその時 考えていた。(我那时正在考虑)
(16). 昨夜 電話が鳴った時、私は寝ていた。(昨晚当电话响起时,我正在睡觉)
3.2. 在语态中(被动语态)动词变形的差异性
“语态”是语言形态学的一个分支,指的是语言中决定谓语动词和主语之间关系的语法形式。语态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定义上,与主动语态形成对比,被动语态代表了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被动关系。被动语态在语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义表达方面。虽然英语和日语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但被动句式作为一种基本表达方式,在这两种语言中被广泛使用(Wang, 2016)。
虽然在英语和日语中,被动语态的词形都会发生变化。但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具体来说,在英语方面,被动语态主要由系动词+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组成,其中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有规则和不规则两种,在(17a-c)中可以找到例子。在日语中,一类动词是将该单词的最后一个假名,变为它所在的“あ”段假名,然后加上“れる”;二类动词的后缀变化则更为容易,只需将词尾的“る”去掉,改为“られる”即可;在三类动词中,后缀将分别由“する”变为“される”,由“くる”变为“こられる”。如(18)-(20)中。
(17). a. All the goods have been transported to the factory.(所有的货物都已被晕倒工厂里去了)
b. I was taught a piece of bad news.(我被告知另一则坏消息)
c. My little brother was born in a rural area.(我的小弟弟出生在一个农村地区)
(18). 私は 財布を盗まれる。(我的钱包被偷了)
(19). あの体育館は 来年 立てられる。(那个体育馆将在明年修建)
(20). a. 私たちの新しい会社は 来年 設立される。(我们的新公司将在明年创立)
b. 子供たちは 公園に 連れてこられる。(孩子们被带来公园里)
4.结束语
总之,反思“语言迁移现象”和分析英日之间动词变形的相似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来支持此观点——若可从已掌握语言(英语)中可以借鉴一些知识,类比于目标语言(日语),语言的“正迁移”将会产生,并促进和帮助目标语言的掌握。诚然,不可否认的是,的确存在各种类别语言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然而探索更多的语言之间的相似性,然后正确地利用这些相似之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是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方法去确保了语言习得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Guo Hongxia. (2011). Language Type analysis of cross-language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 114-117. [In Chinese]
[2] Jiao Lizhen. (2010). On the Transfer of English Verbs to Japanese Verbs. Journal of Xinzhou Normal University, 26(4), 52-54. [In Chinese]
[3] Lado, R. (1976).?Linguistic across culture: Applied linguistic for language teacher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4] Liu Chang. (2010).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ssive sentences in English, Japanese and Chinese (Master's Thesis, Zhengzhou University).[In Chinese]
[5] Liu Lixin. (2006). Example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Japanese Grammar. Journal of Changchun Financial College, (4), 56-58. [In Chinese]
[6] Melka, F. (1997). Receptive vs. productive aspects of vocabulary.?Vocabulary: Description, acquisition and pedagogy,?33(2), 84-102.
[7] Odlin, T. (1989).?Language transfer?(Vol. 2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Oliveira, S. (2012). English Verbs+ Prepositions Dictionary.
[9] Palmer, F. R. (2014).?The english verb. Routledge.
[10] Wang Dan. (2016).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Passive Sentences. Journal of Jilin Huaqiao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1), 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