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乐
河套学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学术是现代大学的本质和核心价值,是现代大学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基础。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和本质看,学术文化是大学长期历史演进的产物。它具有强烈的辐射和扩散特性,强调学术的崇高性和价值,学术文化的核心是追求知识和崇尚真理。
关键词:地方大学;学术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引言
大学因学术而生,以学术为本,学术是大学固守的重要内涵之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而大学之德就是学术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学术文化的建设与营造对于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在一流人才教育观的引领下,一流大学已将学术文化概念引入到通识教育中,以营造良好软环境。新形势下,响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号召,以学术文化建设反哺思政教育,贯穿思政教育的同时重塑学术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术文化冲突启迪现代大学选择发展路径
“大学是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构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学术文化始终承载着求真、批判、预测和启蒙的责任,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理性文化,学术性经过大学文化数百年历史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已成为大学文化之魂。然而,在大学面临经济市场化,行为功利化、利益多样化的多重压力面前,大学学术文化正受到严峻的考验。从大学的特性来看,大学文化的学术范式是保持大学品质的基本范式。大学组织学术文化范式衰落的重要表现是大学组织文化政治范式的强大,行政化趋势是这一变化的重要表征,而科层制度与行政权力的影响力扩张是学术文化范式缺位与衰败的体现。变革大学组织文化的目的是改变大学组织文化的迟滞状态,寻找适应组织变革的文化依据,使大学组织文化从缺失到完整,重新考虑建设大学组织文化的学术范式,促进新型文化选择、创新和发展,使大学文化符合大学的组织特征和自身发展逻辑。尽管大学学术文化衰弱,在成长中走向褊狭,但人们一刻也没放弃对大学的期望,希望大学在学术文化发展中走出迷茫,铸造现代大学的学术文化传统,学术文化彰显着学术人的学术信念与追求、学术立场与态度、学术人格与勇气、学术知识与能力等,这是保持大学生命力的前提和基础。
2学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策
2.1系统性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道德教育的贯穿式培养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教育实践呈现出了较强的系统性,思想认识层次由浅入深,行为表现便随之改善。当前,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得到普遍的共识,以模块化的形式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或人才培养过程是最常见的方式。但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对学术道德与规范的认知相对缺乏。翟天临等事件的发生充分说明,学术人在开始从事学术行为的那一刻起就应接受系统性的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尽管导师的言传身教与自觉感悟对学生影响深远,但课程性的学术道德训练仍是提升学术道德认知水平的重要方式,这与本研究的调查情况相一致,75.23%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对本科生开设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相关公共选修课”。
将学术道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本科阶段贯穿式开展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应特别关注学习的阶段性。作为学术活动启蒙的本科教育阶段,一是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开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公共通识类选修课,或是鼓励学生选修相关在线开放课程,以提升学生对学术道德的认识;二是在各类学术前沿和导学类课程中,融入学术精神与学术信念教育,通过强化学术文化的情感偏向加深学术道德的正向偏移;三是加强对毕业论文、学科创新竞赛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与保障。在学术活动频繁的研究生教育阶段,一是明确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术道德与规范的教育内容、方式等过程,开设一定学分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二是积极利用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宣贯与落实;三是充分发挥导师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强化训练,规范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从本科教育延伸至研究生教育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的全过程格局,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2.2常规性拓展思想政治实践与学术文化活动的持续性强化
一是加强形式多样、寓教于娱的学生群体性学术文化活动,浸染校园学术熏陶;二是打造学术特色领域内的交流活动,促进师生互动,浓郁校园学术氛围;三是开展高端学术论坛争鸣,提升教师、科研人员及学术管理人员的学术能力,强化校园学术精神。对塑造具有鲜明大学特色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精神而言,一是找准定位,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发展,重塑学术认可;二是建立具有大学特征的学术生态系统,改善学术环境,如从入校教育、校园环境、系列活动等一以贯之呈现大学精神;三是完善学术奖励机制,弘扬崇德尚学之精神。
2.3梯次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
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术(专业)教育归根到底是专门业务能力学习与训练,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理论知识的再次传达或是良好品德的重复表达,恰恰是在传统知识的传播中强调价值的传播与理论引领,落实落小落细育人任务,以明晰的方向与指引更加坚定学术精神与学术信念。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专业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当然,从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分梯次推进学术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还需关注专业课程的特性。一是专业课程所传递的学术精神与学术信念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专业基本素养。倘若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史、未来走向都懵懂,何谈学术忠诚,更遑沦学术献身;二是专业课程的学术性虽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但其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归宿上必须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人格健全的一流创新人才;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专业属性,综合研判确立如何融合,教学范围、内容、方式都应当遵循专业本质。只有梳理好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地方大学学术文化的价值魅力。
结语
学术至上是大学的核心价值观,自由宽松是学术生产所需要的心理环境,协作与竞争是促进学术发展的两种有效机制和手段。要通过培育和弘扬学术文化,营造尊重学术、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格。通过对大学行政部门权力的规范和约束,转变行政职能,加大教师群体的决策权,彰显大学的学术权力,确保大学组织性质回归其学术性,促进学术的发展和大学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骆静.新媒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及发展新途径[J].媒体观察,2019(2):51-53.
[2]郑磊.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探究[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