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涛
重庆市垫江县周嘉小学校 408308
摘 要:本文从农村薄弱学校生存现状的五大危机入手,提出:用心经营小班教育、充分发挥教师效能、全面形成教育合力、着力塑造学校品牌、不断创新办学思路的生存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校 生存 现状及对策
一、农村薄弱学校的生存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与此同时,全国户籍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使农村孩子到父母务工所在地或租(买)房屋所在地就近入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于是,农村地区青少年和儿童跟随自己的父母大量外流,导致许多农村学校生源萎缩甚至枯竭,这些学校正在逐步变成薄弱学校,并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此类学校面临的五大危机,严重制约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是生源危机,许多农村薄弱学校由于地域和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学校所在地附近的村社招生,无法吸引区域外的学生到学校就读。由于招生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大量涌向城市或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集镇,导致学校办学规模缩减,班额越来越小。有的学校甚至面临无生可招的尴尬局面,其生源危机已经日趋严重。
二是经济危机,由于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人头经费主要依靠当地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拔付,而学校运行的经费主要依靠生均公用经费来维持。由于学校规模缩减,生源减少,靠生均公用经费维持学校运转的农村薄弱学校在学校运行上已经出现严重的入不敷出的问题,学校面临的经济危机日益突出。
三是质量危机,在城镇化迁移的进程中,农村薄弱学校许多优质生源大量流失,虽然偶尔有外出回流的现象,但多数都是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由于诸多原因被迫返乡。或者是由于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无法在务工所在地就读理想的中学,无奈将孩子转回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学校就读。由于外出的绝大多数都是优质生源,留下的或回流的多数都是相对较差的生源,所以,导致农村薄弱学校的质量不断下降。
四是人才危机,学校规模缩减和生源减少势必导致教师的分流,一部分优秀教师通过遴选或调动等方式离开了农村学校,也有的通过自主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方式分流到了新的学校。由于农村薄弱学校能留住教学业绩好、个人能力强、思想素质好的优秀教师的条件和竞争优势很微弱,所以学校人才危机凸显。
五是生存危机,由于规模小,运行困难,生源萎缩,优秀教师大量流失,使农村薄弱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压力巨大,学校发展面临“四面楚歌”,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则农村薄弱学校将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面对危机,我们只能迎难而上,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寻求突破,方能走出困境,化危为机。
二、农村薄弱学校生存对策
(一)危中寻机,用心经营“小班”教育
对于广大农村薄弱学校来说,我们要从规模和班额缩小的“危”中寻小班教育之“机”。我们要从“量”小中去寻求“质”高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用心去经营,不断探索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通过精细化班级管理,不断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着力打造优质高效课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应用“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使每个孩子都活出精彩,活出他本来该有样子。特别是点对点的、有很强针对性的面授和辅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得轻松愉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为学校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教师效能
面对优秀师资相对较少的现状,农村薄弱学校只有不断调整和优化学校教师岗位设置,充分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使每位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不断接受多岗位锻炼。每位教师既要当管理者、又当被管理者,在不断的角色互换中,既融洽干群关系,也让每位教师不断成长、发展。同时,学校要加大校本研修的力度,通过研、训一体,不断推动教师学科素养和专业化发展。学校是管理者的学校,更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学校,只有对学校集体的认同,才能激发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活力,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和工作效益实现最大化。从而为学校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整合资源,全面形成教育合力
农村薄弱学校隅居乡镇和山村,每天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村居委以及当地老百姓唇齿相依,荣辱与共。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村居和社会各届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更要让学校广大家长朋友关心学校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推动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良好局面,在学校所在地全面形成教育合力,努力办当地老百姓满意的教育,为学校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保持定力,着力塑造学校品牌
农村薄弱学校在场地、教学用房和乡土资源、地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充分挖掘,集中学校有限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一个花钱不多,费事不大但又在区域内颇具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我们要保持教育定力,坚持不懈,常抓常新,不断在这个品牌项目上推陈出新,结出丰硕果实。通过打造品牌项目或传统优势项目,为学校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善于探究,不断创新办学思路
同为农村薄弱学校,在探索走出困境和危机的过程中,既有许多共性的问题,肯定也不同程度存在许多个性的问题。我们要不断总结,努力探究,把解决共性问题的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与人交流,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受益和提高。同时将自己的个性问题和解决个性问题的方案与人分享,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实践,为其他的实践者提供参考。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去思考、去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化危为机的办学新路。为学校生存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