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威”走向“民主”:“被扣分”后的反思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马云豪
[导读] 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引申开去,民主也是一种管理的方式,它崇尚的是对人的权利的基本尊重。

        马云豪
        徐汇中学   
        【案例背景】
        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引申开去,民主也是一种管理的方式,它崇尚的是对人的权利的基本尊重。而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民主管理是民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班级管理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的必有之路。
【案例过程】
        冬天到了,学校的课间操换成了长跑。同事小A老师每天都会随学生一起跑。他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那天他跑了一阵,感觉体力不支,便跟随学生一起往前走。而在长跑时,很多学生跑过两圈之后便会停下来休息,时有掉队的学生慢腾腾地往前走,说话打闹。
        小A老师观察了好几次,发现每次长跑的时候,我们班的小C同学都不跟着班级队伍跑,而是在跑道上很悠闲地慢慢走。小A老师和小C不是很熟,但是每次小C在校园里看到他都会打个招呼,这天,依然如此。
        恰巧,纪检部的同学过来,问小C:“你是不是想你们班扣分?”“说对了,我是3班的,你使劲扣,把班里的分扣光才好呢。”小C仍懒散地走着,很潇洒地回了一句。
        后来,在课间,小A老师又遇到了小C,就问他为什么希望自己班级被扣分?小C的回答很干脆:“报复呗!谁让他那么在意分数呢!就是要把他的分数扣干净。”“班级不是大家的吗?”小A老师问。小C不屑地笑了笑“俺就是没觉着是大家的,就是他的,就扣他的分。”
        听完小A老师的话,我沉默了。小C同学在我班级里是一个中等的同学,平时也不声不响的坐在角落里,虽然不是“刺头”,但是平时总是对我爱理不理的,行为规范上也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禁不住地反思:我为班级辛辛苦苦地付出,为什么最后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呢?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成因分析】
        我可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班主任,平时总觉得“师道尊严”,在学生面前就要维护“班主任的权威”。所以,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习惯于控制、支配学生,学生只需要“服从”即可。我习惯处于班级管理的主宰者,班级事务的决策者;而学生则是被管理的对象,只需要执行我的决策即可。而这次小C的事件,让我不得不反思,我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1.过于强调“班主任权威”,结果“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压制了学生的理性精神,钳制了学生的精神发展”[1]。学生可能表面上接受了我的管理,但是心里对我的管理方式并不认同,但是迫于我的强势权威,不敢反抗,从而导致班级管理失去了“民主的气味”。
2.过于强调“班主任权威”,结果失去了沟通的渠道。平时,在班级管理中,往往学生的信息,盲目地自信,误解了学生的错误以及班级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而学生却出于对我的不信任,懒得解释或不屑于解释。导致我在班级中失去了“小眼睛”、“小耳朵”,从而在班级管理中产生偏差,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3.过于强调“班主任权威”,结果失去了班级管理的主体性。班级管理中,一直说“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但是我往往站在过来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从而“为了管理而管理”,让学生觉得我要的就是分数,失去了班级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也失去了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经过反思,我察觉到可能是我过于强调“班主任权威”,而过度的“班主任权威”意味着压迫,意味着对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个性、情感世界的漠视,实际上是一种专制,是一种没有民主的权威。

[2]从而班级变成了我的“一言堂”,而忽视了班级管理中学生的民主参与?所以,小C会认为“班级是我的,而不是大家的。”
【解决过程】
        经过反思后,我一直想努力地缓和和小C同学的关系,但是又无从下手,最后决定先向小C同学做一个道歉。我找了一张漂亮的卡纸,写了这样一段话:“小C,你好!听说你认为老师只看重分数,而忽视了你们的感受。老师在这里要向你道歉,对不起,老师错了!老师可能确实过于强调了班级的分数,在班级事务上也没有好好尊重你们的意见,如果还有可能的话,希望能和你好好地沟通一次,你也向老师提提意见,能不能帮助老师改正错误。”然后,把小卡片偷偷地夹在小C的作业本中,交给了他。
        第二天中午,小C来找了我,和我做了沟通交流,他觉得正是我的过于强势,太看重分数,过于强调“班主任的权威”,让班级里的同学体会不到“存在感”。我也把自己的反思和他做了交流,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班级管理需要民主。
        随后,我问小C:“需不需要老师帮你换个座位,坐到前面来?”小C马上板着脸说:“老师,你又要说了算了吗?”随后,我们相视莞尔一笑。
        过了两周,我策划了一堂主题班会“班级是谁的?”。在准备过程中,我和班级的同学们,先做了一个调查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班级是老师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随后,在班会上,大家对于班级到底是谁的做了一个大讨论,确定了:班级需要民主管理。随后,由班级代表带领大家制定了新的班级规章制度,而小C正是代表之一。
【案例反思】
    班级需要民主管理,只有民主管理才能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进班集体的建设,才能帮助班主任的成长。
1.民主管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形成“自治”,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为班级的主人,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民主管理有助于促进班集体的建设。只有让学生认同班级是自己的,才能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事务中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班级氛围,形成自身的班级文化和班级特色。
3.民主管理有助于班主任的成长。通过班级的民主管理,班级任既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减轻班主任自身“繁忙”的班级事务;又可以改变班主任工作的思维方式,把班主任工作不单落足于“管好班级”,而且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
        基于此,要初步落实班级的“民主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转变观念,师生平等
“对于教育而言,保障每个人的自由,不仅需要在教育制度上确定受教育者的自由身份,同时必须要实现权力的平等。每个人享有平等的自由,享有平等的发展的权利”[3],因此只有班主任和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出于平等地位,才有可能实现班级的“民主管理”。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相信他们的智慧,放心地让他们去成长,才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地充分的成长。而班级的“民主管理”正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一种公共交流经验的方式”,论述了教育和民主的关系。陶行知先生也曾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指出: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不是放任,不是和学校宣布独立,乃是练习自治的道理。[4]只有,实现班级的民主管理,通过班级管理帮助学生的成长,才能实现班级管理真正的教育功能,让班级的民主之花开得更为绚烂。
参考文献
[1]赵荣辉.班级管理:从权威走向民主[J].当代教育科学,2015,(2)
[2]孙元涛.“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5):16-18
[3]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6.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