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劳美融合”之逻辑基础与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程玉珠
[导读] 为发挥以美促劳的教育目标,实现劳美融合的教育体系,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劳动素养的提升,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应把握劳育美育相融合的教育条件,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程玉珠
        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中心幼儿园,四川省泸州市,646000
        摘要:为发挥以美促劳的教育目标,实现劳美融合的教育体系,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劳动素养的提升,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应把握劳育美育相融合的教育条件,从以下四方面着力。
        关键词:幼儿;劳美教育;路径
        一、正确的劳动态度孕育美育
        我国“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当前教育界“智育至上”的主观偏见,导致幼儿劳动教育被异化,尤其是家长陷入误区,对劳动教育持排挤态度。劳动教育一方面被异化为“苦力”,认为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退化,会使得幼儿不思进取,阻碍其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被异化为“惩罚”,劳动成为孩子犯错误时的惩罚工具。这两种对劳动教育的误解都将对认知和思维发展还未稳定的幼儿潜移默化的产生“劳动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的观念。长期持续下来,幼儿会逃避劳动,对劳动产生排斥的态度,轻蔑劳动者,产生自傲自大、懒惰的负面品格。
        因此,正确的劳动态度是孕育劳动中的审美精神的重要决定力量。幼儿教师应通过引导鼓励劳动、多样化评价幼儿的劳动成果、榜样作用的树立等教育方式,从端正自身劳动教育态度出发,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幼儿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让幼儿了解到劳动成为一种奖励而非“惩罚”,可以奖励劳动表现认真的幼儿成为明日的“小小值日生”,幼儿获得受重视感,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同时生发重视劳动成果的观念。培养幼儿在劳动中塑造勤劳向上的品格、热爱生活的态度、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情感,从而获得心灵的陶冶。
        二、有效的劳动价值强化美育
        幼儿阶段的劳动价值是超越经济取向和政治目标的。幼儿教育中的劳动更加强调劳动之于个体的价值,以赋予个体在劳动教育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丰富其关系属性并提升其审美人格。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劳动价值的产生能够起到鼓舞幼儿的作用。幼儿阶段的劳动价值即幼儿获得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进而发挥劳动对幼儿德智体美多方面的融合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幼儿教师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提供幼儿探索实践的时间与空间,激发幼儿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只有通过劳动价值产生的自我成就感与环境设置的劳动规则相匹配,幼儿的能动性才能被有效激发,发挥“受教育者主体在场”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幼儿教师在设置劳动场景与契机时也要注意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把握和调整劳动的强度和难度,及时的施以引导和评价。通过幼儿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引发幼儿亲身体悟到劳动价值带来的幸福感。
        三、丰富的劳动机会实践美育
        幼儿教师应积极组织劳动活动,提供幼儿自由劳动的机会,从而实现幼儿获得成就感和美好品质的教育目标。有研究证明,当前幼儿教师组织的劳动过少,幼儿鲜有机会参与劳动。究其原因:一方面,幼儿教师自身对劳动教育概念不清,对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仍然处于浅层理解的层面;另一方面,幼儿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甚至对幼儿老师提出“保护”幼儿的苛刻要求。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自然难以产生孕育美感和愉悦体验的劳动教育。

事实上,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常规渗透劳动教育。如引导幼儿自入园后,自己脱外套、叠好外套放置橱柜中、餐前帮助教师一起分发餐具、餐后清洁桌面、午睡自己穿脱衣服和鞋子等,幼儿在动手劳动中服务自己并能帮助他人。当然,幼儿教师还应将幼儿的劳动体验延伸到集体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中来。幼儿教师可以丰富“娃娃家”的材料和形式,让幼儿可以通过模拟劳动,感受不同职业工作人员的劳动形态,深化劳动情感。同时,幼儿教师应该重视家庭的教育力量,积极与家长取得沟通,向家长传递正确的劳动教育的知识和观念,给予幼儿在家庭中丰富的劳动机会,取得家园合作的一致性合力。
        四、良好的劳育氛围提升美育
        幼儿的审美体验具有主体性,不同幼儿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体验;但幼儿的审美体验又是互相感染的,具有“共鸣性”,往往形成于集体的环境中。因此劳动教育的成功与否与劳动氛围的建立有着直接和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提升蕴含审美精神的劳动教育的环境氛围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开放式的园所氛围能刺激幼儿发掘劳动契机与实践劳动行为。幼儿园所作为坐落于自然、归属于社会的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机会。幼儿园创建出真正适合儿童的“有准备的环境”,会更有利于激发儿童的自主活动,促进儿童“实体化”的过程。幼儿园所应根据当地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因地制宜的提供富含丰富劳动因素的环境氛围,并与之结合成为园本特色。提供真实的生活和劳动环境,既能够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和渴望,又能通过幼儿的“亲临、亲触、亲做、亲悟”切身感受到“劳动最美丽”。
        第二,支持鼓励的师幼关系氛围是激发幼儿创造性劳动的驱力。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内容跟随时代属性的变化不断丰富,历久弥新。如今劳动形态的多样化要求劳动教育形态呈现多元化,劳动的形式也逐渐强调服务性劳动和智慧劳动,劳动形式与以往的本质不同,即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元素。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提出,实施劳动教育,希望培养长大后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幼儿阶段劳动教育是以实践活动为依托的教育活动,通过幼儿的身体感官、身体活动形式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将幼儿的精神世界以物化的形式传递出来,成为展现幼儿内心世界的重要外显形式。在幼儿劳动中不断刺激产生的直观操作兴趣中,引发幼儿探索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探索的创新状态中。但幼儿的大胆创造、全心投入需要和谐的师幼关系的推动。
        总而言之,在幼儿教育阶段,劳美融合教育既具有逻辑理论思路,也是教育场域中实施的必然趋势。将幼儿劳动教育目标回归“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统领性的价值取向”,劳动教育的实施中赋予美的意涵,美育实践中依靠劳动为载体,构建劳育与美育有机融合的教育体系和实践运行机制,才是当前新时代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金雅,郑玉明.美育与当代儿童发展[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2]乔锦忠.补齐劳动教育短板,重构“五育”教育体系[J].人民教育,2018(21):33-35.
        [3]张俊春.幼儿园美育的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6):209-210.
作者简介:程玉珠(1983-04),女, 汉 ,工作单位: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中心幼儿园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