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红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湾里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将主要探讨基于学生心理健康视野下,生态班级的经营策略。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班级的生态环境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着极大的影响,构建良好的生态班级,能够让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生态班级:经营策略
引言: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具有一定实践基础的,否则,也不可能存在孟母三迁的故事,虽然也有少数人拥有“处闹市而不失宁静”,“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品质,但是综合整体学生学习状况来说,构建良好生态班级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益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生态班级的营造,以此保障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一、构建生态班级的意义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所处的环境对其人格意识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构建良好的生态班级环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使得班级学生之间的相处氛围更为和谐融洽,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影响下养成健全的人格,心理与身体得以健康成长。
良好的生态班级环境对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弥补传统教学当中的缺失,在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素质与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今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都存在一定问题,且学生群体患抑郁症的人数日渐增多,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育机构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
当下大多数的学生群体普遍都存在嫉妒、自卑、叛逆等不良心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任何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开导,且大部分家长也认识不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扭曲现象,得不到正确的开解及引导。学生心理健康不能正常的发展,会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及其正确的思想观念,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拥有积极乐观、开朗活泼的健康心理,教育过程中老师需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三、构建生态班级的策略
构建良好的生态班级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且老师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职业素养对生态班级的构建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老师生活行为及其言语教育的影响,因此,老师拥有积极的而生活态度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构建良好生态班级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生态班级环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正确三观,拥有积极向上的积极心态。
(一)赋予班级“家庭”意义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个转折点,每一个转折点都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因此在转折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状态都会发生变化,无论哪个时期,都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一步步的成长过程中,会越来越有自主意识,小学时的听话依赖心理到初中会变为反叛心理,到高中变成抗拒心理,抗拒与老师与家长进行交流,大学是报喜不报忧,到初中以后,无论哪一种心理,都表现为不愿与老师进行沟通。
以高中生为例,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是高考压力,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提升学习成绩,忽略学生的心理状态,导致部分高三学生自杀倾向明显,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学生心理得不到有效疏导造成的,在高三学习过程中,学生面临高考压力的同时,还面临老师与家长的压力,每一次成绩有所浮动,都会出现一次教育谈话,谈话的内容永远离不开成绩提升,保持成绩此类内容,导致学生出现巨大的心理压力,无论是老师施加的压力还是父母过高的期望都让学生难以喘息。其次,由于家长与老师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忽视,导致学生抗拒与家长老师进行沟通,学生心理状况得不到及时引导,影响学生健全人格发展。
为了改变学生拒绝交流的这种心理,也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打开心扉,需要老师营造一种“家庭”般的班级氛围,让班级学生之间能够互相鼓励,互相开导,与此同时,老师也需要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一旦出现心理问题,让学生能够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并且老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想法,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感受,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开导,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人性化管理
在班级管理中,需要进行人性化管理,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包容,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在管理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自尊,惩治手段要合理,避免发生学生自尊心受辱,进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扭曲的情况。其次,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需要时常在讲课过程中宣扬正能量,对学生思想意识进行引导,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在课堂中,老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及观察,反思能力,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及关心,特别在对待低段的学生,他们都是天真富有童趣的生活,老师在课堂中要让孩子感受快乐及乐趣,因此真正的教师不仅仅是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消除自己内心障碍的人。
消除自己内心的障碍:第一是在自己情绪不佳时,要与这些坏脾气做斗争,努力克服;第二是通过社会环境的正确观念来抑制自己的坏脾气;第三是时刻反省自己。教师必须时刻反省自己,摒弃专制,消除傲慢和发怒,变得谦逊和慈爱,并牢记自己的使命是去教育孩子,避免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孩子。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处于正念,这样师生才会达成和谐,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结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构建有自己风格的生态班级,形成优良的班级文化,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成长,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完成传道授业教育目标的同时,推动学生素质教育,使得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灵元.班级管理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名师在线,2019,6(021):95-96.
[2]陈艳.智慧处理学生冲突,构建班级和谐生态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7,10(19):210-210.
[3]邓铸.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整体心育生态建设[J].江苏教育,2017,2(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