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角看太空科技的发展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11期   作者: 吴丹丹
[导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中国的科技发展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指导意义,中国的太空科技发展经历了从薄弱到强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难奋斗的历程,
        吴丹丹
        广西外国语学院 530000
        摘要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中国的科技发展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指导意义,中国的太空科技发展经历了从薄弱到强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艰难奋斗的历程,其发展的特点包含快速性,政治性以及经济价值高等,本文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角度论述这三种具有时代色彩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太空科技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和基本观点: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直接为生产过程服务,使科学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在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时代背景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考察科学技术,阐释并形成其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并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正是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观并且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不断被丰富发展而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功能观,即认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让一个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并赢得主动;科学技术战略观,即将科学技术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予以高度重视,同时不断提升我国生产能力和防卫能力,并大力发展尖端军事科技提升我国国家地位和影响力;科学技术人才观,即重视科技人才的地位、选拔、培养教育和使用管理;科学技术和谐观,即科技发展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强调发展民生科技,构建和谐社会;科学技术创新观,即要善于学习和引进,更善于创新,自力更生创新。
        
二.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下看中国太空科技的发展特点

1.快速性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工农业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科学技术远远落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科技工作者吴明瑜曾说,“1949年的时候,全国有大学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只有5万人,而其中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不过几百人。当时,尽管在个别研究领域有一些凤毛麟角的大师级科学家,但总体而言,中国科技发展至少落后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年。”中国在太空领域方面的科技成就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当今天时间来到了2019年,据新中国成立仅仅七十年的时候,中国已经取得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在太空科技方面的成就:在全球103次发射中,中国以34次再次领先俄罗斯(25次)、美国(21次)等。人类探测器首次着陆月球背面,嫦娥四号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玉兔二号成为迄今在月球工作时间最长的人类月球车,长征11号实现了我国首次海上平台发射。民企翎客航天完成可回收火箭第三次低空飞行及回收试验。7箭10星高密度发射,北斗系统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完成组网,完成核心星座部署。“高分七号”卫星发布了首批亚米级立体影像图。这些成就表明中国政府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太空科技,使中国的太空科技发展体现出了一日千里的高速发展的特点。



2.政治性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太空的探索是基于对浩瀚宇宙的好奇,而在当今世界,作为集中了众多高新技术的领域,载人航天从来都是国家意志和能力的重要制高点,在国家安全防护,震慑恐怖势力,敌对势力以及国民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所以毫无疑问,太空科技的发展带有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况且随着科技,信息以及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战场早已不在局限于陆地,在未来,太空将是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战场之一。随着军用航天器的迅速发展,各种军用卫星、载人航天器、弹道导弹与反弹道导弹等空间新式武器形成了一体化的太空战场军事系统,可以进行探测、跟踪、定位、识别敌方各种目标和军事行动以及起到预警作用,对陆、海、空战场战役行动提供极其重要的支援和保障。太空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许多新科技的应用以及新的作战方法的出现已经改变了现代战争的形式,对太空科技的掌握甚至可以说是政治筹码的掌握,这也是当今世界政府为何会在太空科技领域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物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太空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政治话语权的变化。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和高科技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在当今世界的格局之下,我们不难理解只有成为航天强国、航天大国,中国才可以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更有利于世界天缘政治格局的进一步优化。
3.经济价值高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并且将创新的科技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尽管太空科技需要投入巨额的建设研究资金,但是其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所带来的经济回报将数倍于其投入。举个实际的例子,例如人造地球卫星能够对巨大的陆地区域进行研究,观测大量能够揭示农作物、土壤、干旱、降雨、积雪情况的因素并将数据传给地面站。即使一颗最为简单的地球卫星也能帮助大幅提高农作物的年产量从而带来数几十亿元的收入增长。再如我国的北斗系统,在发射了第55颗卫星组网成功后,已经能够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的全球定位导航服务,精度最高可以在10厘米以内,在技术层面上己经对GPS系统实行压倒性优势。早在2018年,北斗就己经向全球提供定位服务了,而且50%以上的国家已经采用了北斗系统,这不仅能帮助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在自动驾驶厂商、无人机厂商以及各种黑科技的APP的开发上都要以高精度高时效的定位服务为基础。另外北斗还能够获得全球位置的大数据,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开发。在大数据时代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同时太空科技有力地带动了其他领域,如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带动了新能源、新材料、微电子、光电子以及通信、遥感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我国高科技产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国提供了一个综合性和创新性更强的科技平台。
三.总结:
         以上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视角来论述了中国太空科技的三个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太空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 我们应该继续秉承中国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坚持自主发展、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方针,让太空科学技术服务于人,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戴旭.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J]. 科技视野, 2003.6
[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路甬祥.毛泽东与中国的科技事业[J].科学时报,2003,12.
[5]马克思思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孙孝仁,范小军等.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向[J].科学学研究,1996.6
[7]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