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玲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城第二小学 5168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三年级是小学写作的起步阶段.如何打好学生开始写好作文的基础,把第一步走稳,走准?巧设各种情境,为学生引路搭架,训练留心观察,在阅读中取法,积累。为学生作文第一步保驾护航。
关键词:巧设情境;起步作文;保驾护航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三年级是小学写作的起步阶段.如何打好学生开始写好作文的基础,把第一步走稳,走准?让学生赢在作文的起跑线上呢?这是我作为多年语文教师挥之不去的棘手问题.经过我在这二十几年的课堂实践中的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得出一些见解和做法就是巧设各种情境,为学生作文第一步保驾护航。
一、构思框架是前题
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写作之前先想一想,理清写作思路才动笔.想好文章要选好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怎样安排,怎样谴词造句,这些在动笔之前都要想好。首先,让学生明白作文的审题思路,打好作文框架。题目到底要我们写什么?就小学阶段,无非就离不开六种: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写幻想和编童话。接着,要明白为什么要写?围绕什么东西来写的?这就为文章定好中心。最后才开始考虑怎样写?如何布局谋篇。每次作文教学都要学生明白:这三步;一、写什么?二、为什么写?三、怎样写?让学生清楚地明白这写作思路,列好思维导图。让学生每次在写作文前都有这构思,做到心中有数。接着训练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口语交际,上好每一节的口语交际课,从学生的口头表达抓起,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写话可以是口语化的,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对是比较容易。如果一开始就要学生进行标准的书面表达,这样如何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所以,在作文教学的时侯可以由游戏入手,让学生先说后写。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写,乐写愿写。
二.训练观察是关键
真实的生活即作文,作文来源于真实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身生投入现实生活,开源激流,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是获取写作素材的主渠道。离开了真实的生活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
世界万物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往往那美丽的景色常常引人注意,生活中总会发生很多丰富多彩的事情,用自己的眼睛去细心洞察周围的事物,用心感悟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生活,便会有源源不断的作文内容。由于有了观察,有了体验,同学们在作文中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当时的真情实感。这样在写作的时候,就会有内容可写,有感而发。但留心观察不能没有目标地进行,而是要针对教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些内容让学生从观察自然,观察身边的人,观察自己入手,在观察上学生要有思考和探究。因为三年级的学生思维特点还是表象思维,所以,有目标地让他们从校园、家庭、生活的环境进行观察,慢慢地向深层的人物品质、事情揭示的道理方向发展。从而进行实实在在的生活写作,杜绝为了一时的高分,写一些假大空的事情。甚至根本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在生活中积素写作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同的真情实感。学生自己亲身实践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是最深刻的,到写作文是就会自然而然地把他所见、所闻、所想写出来。所以训练观察是引出学生写作“源头活水”的关键。
三、阅读积累成习惯
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所以平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读课外书。但仅仅靠多读课外书是远远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二、这是说阅读是作文的先导,会阅读才会写作。在课堂上多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应用,把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才能字如泉之涌,滔滔不竭。三、以说促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这是为何?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少之又少,又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积累,方有提升。只有养成阅读取法的习惯,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可以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影.创情境巧设计会表达——提高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几点做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9):89-90.
[2]倪耀芳.起步作文,想说爱你也容易[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中),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