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面镜子的效应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李杰周
[导读]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李杰周
        云南省红河县宝华镇中心校   654407
        [摘要]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值此金秋时节,举国上下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我们又迎来了第25个教师节。我和同事聊到教育孩子时,有关表扬和批评的话题: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这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许多人看来前者退步了挨“揍”是天经地义,后者进步了得“吻”是理所当然。   
        把学生的优点放大来看,学生有好的表现,立刻称赞,以此增强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把学生的缺点缩小来看,对学生的无心之错要多宽容,淡化他的疏忽,安慰之余再陪他一起检讨改进的方式;把学生的前途放远来看,放下焦虑和功利心态。把教书育人看成自己的天职和使命,做到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让学生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关键词]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效应;教育。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人民教师,教育孩子要用好“三面镜”。第一是放大镜,放大优生效应;第二是望远镜,让学生心怀远方;第三是显微镜,让捕捉优点。这样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质效,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教育优等生,用好“放大镜”
        把学生的优点放大来看,学生有好的表现,立刻称赞,以此增强孩子的荣誉感和自信心。
        众所周知,好学生是“棒”出来的。为此,学校每学期将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点放大,抽出专门时间让他们上台讲述、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给学生“传经送宝”,给学生树立“标杆”,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而这些身边的典型,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上、用得上、见效快,对学生最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在学生之间引发共鸣,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也让这些优等生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扬起自信与前进的风帆,从而激起对更大成功的追求,让他们都有“我能行”、“我会成功”的感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时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在放大优等生成绩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严格教育和警示,提醒这些优等生切莫自我陶醉、孤芳自赏、骄傲自满,让他们把“山外青山楼外楼,英雄好汉力争上游。争得上游莫骄傲,还有英雄在前头”作为座右铭,让优等生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胸襟抱负和进取精神,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教育优等生高标准、严要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二.教育中等生,用好“望远镜”
        把学生的缺点缩小来看,对学生的无心之错要多宽容,淡化他的疏忽,安慰之余再陪他一起检讨改进的方式。
一般来说,中等生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得不到老师的批评,是一群容易被老师忽视的群体。其实,每个中等生智商均衡、膜拜优等生都渴望成功,他们身上都蕴藏着某些未萌芽的素质和潜力,他们的潜能一旦被激发,就会并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能敏锐识珠,并有计划去开采。中等生离优等生只是一步之遥,挑一挑就可以摘桃子。只要努力,完全可以赶上或超越优等生的可能。老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中等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挖掘他们的天赋特长进行培养。教育中等生不要停留在原有的位置,要心系不足,心怀远方。要对照优等生寻找差距、找不足、补短板,开展比学赶超的学习热潮。要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方式,一面鞭策优等生,一面鼓励学困生,从而达到中等生快速成长。同时对这些中等生因课而异,上课有意识的引导他们发言,鼓励他们“生疑、质疑、释疑”,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奋斗的动力,充分调到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激发中等生奋发向上的动力。
        三.教育学困生,用好“显微镜”
        把学生的前途放远来看,放下焦虑和功利心态。让学生开心学习,快乐成长!
        学困生常常被排在成功行列之外,他们虽然智商低下,但天真活泼,不过他们感动有压力,抬不起头,心理负担过重,导致他们厌学辍学。陶知行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困生有他的长处,也有进步的表现。教师要用好“显微镜”,就是从学习困难的学生身上充分挖掘潜藏于他们身上的“金矿”和“闪光点”,捕捉他们的优点。新课标也告诉我们,学生中不存在差生,只存在差异。因此,老师要深入学困生中间,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敏锐地观察,缜密地分析,悉心地发现学生心里微妙的变化和行为轨迹。学习上,根据学困生差异,难以适应,因材施教;上课,教师要注重分层教学,鼓励学困生发言,把难度小的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必要时耐心点拨,以培养兴趣,逐步树立信心,教师要循循善诱,使学生真正动脑筋获得成绩。在课堂上,教师多以鼓励之语,经常给学困生戴“高帽子”,用“你最会思考”、“你有一双慧眼”、“你的字写得漂亮”等赞语,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教师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不挖苦,本着一颗朴素的心去刺激智力觉醒,学生就会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味,越学劲越足。这时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分享学生的喜悦。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使学生自学地去学习。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学困生完全可以转化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教育是一个塑造灵魂的事业,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去研究、去创造。唐玄宗曾以“三面镜”正衣冠、明得失、知兴衰,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好“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时时刻刻闪耀着教育的光辉,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简介 李杰周,出生时间1968年10月,性别 男,民族 哈尼族,单位名称 红河县宝华镇中心完小,专科 学历 ,职称 副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