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梦琳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206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扶持力度及重视程度大大增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及人才培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力军,高职生在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培育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培养适合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意义尤为重要。本文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为例,构建“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秉承“爱心育人”理念,探讨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路径,力图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爱心育人;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基金资助: 山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大研究课题“基于‘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的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研究——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为例”( 20SAQ07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永恒的主题。”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为核心的“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将爱心育人的理念融入社会责任感培育,帮助高职生形成健全人格,实现自身的成长成才;通过爱的教育,让学生感悟爱,认同爱的教育,不断深化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自觉内化为一种精神追求与价值涵养,激发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成长为工匠型人才。
1.“爱心育人”理念与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在联系
爱心育人即在教育、管理、服务中体现爱的教育,它不仅指学校、教师对受教者的爱,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者在对爱的体悟与理解中学会用爱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爱心育人”理念是通过爱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通过劳动实践进一步深化价值认同,并最终将价值认同转化为价值创造,及社会责任感和贡献度。
社会责任感即人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依据自己内心的道德需要产生的情感遵循,继而进行的价值选择。内心道德需要是一种情感性价值追求。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包含两层涵义,首先是作为社会环境中的公民,高职生应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其次,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高职生应努力完成国家和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认知、认同和践行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形成是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应发挥有效作用。爱心育人理念是一种情感性教育理念,融合感性教育的教育理念更容易感化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并形成情感认同,从而在社会发展中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实现自身价值。融合爱心育人理念的“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致力于使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激发学生爱的能力,学会爱人、爱己,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不断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
2.“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包含人本关怀培育爱、知行合一激发爱、行稳致远传播爱三个层面的主要内容,育人模式将“爱的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育”相结合,覆盖学生成长成才全生命周期,将爱融入学习和生活的各环节,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方面,让学生从中感受爱、学会爱、传承爱,在对爱的理解与感悟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2.1 人本关怀培育爱
学校以生为本,将人文关怀融入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构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即关爱防护系统、梦想助推系统、资助帮扶系统,将爱心内化为职业责任,以实际行动和制度保障践行爱的教育,搭建爱心畅通保障平台。
关爱防护系统构建了师生情感互动、校家教育联动和学生成长推动的“三动”工作机制,致力于实现校、家、师、生间的互动互联互通。实施了学校领导接待日、领导干部联系班级等制度,打造师生思想对话微平台,落实专职辅导员24小时驻寝值班及宿舍走访制度,构建师生情感互动机制,拉近师生之间心的距离;打造校家联动平台,构建校家教育联动机制,实现合力育人,陪伴呵护学生成长;实施生命防护工程,构建学生成长推动机制,保障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引导高职生关注自身的生命状况,探寻生命的意义,珍爱自己,珍爱他人。
梦想助推系统从学业帮扶、学历提升、创新创业扶持、就业指导跟踪四个方面,助力学生实现个人梦想。通过成立名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实施“工匠计划”,组建学业帮扶团队,设立学历提升机构,实现学业助推全覆盖;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施“三鹰计划”,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提供高职生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坚持多途径融合,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跟踪服务,实施“再就业工程”,提高就业满意度。
资助帮扶系统,完善了资助工作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的资助建设方案,构建了保障型资助与发展型资助相结合的资助模式;实施校园网大数据智慧助困,实现精准帮扶;制定“暖心计划”,长效推进“暖冬行动”,走访慰问学生家庭,为家庭重大变故及重病学生组织爱心募捐,帮弱助困,切实解决学生家庭困难,提升人文关怀质量。
2.2 知行合一激发爱
学校通过家国情怀教育、教育教学、素质拓展三个维度,系统打造多方互动、全方位融合的爱心育人平台,层层推进,培养学生体验爱、感悟爱、践行爱的能力,搭建爱心育人行动平台。
以思政为纲,家国情怀点燃爱。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开设以重德向善、成就梦想、传承文化、家国情怀为主题的道德讲堂、青年讲堂、文化讲堂、荣耀讲堂,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突出思政育人效果;丰富爱党爱国教育形式,通过仪式教育、红色活动、历史情景再现等,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家国情怀真正融入师生的精神血脉,树立起与新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以师爱为魂,教育教学融入爱。在教育教学中,以师德师风建设涵养育人效果,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及德育水平,用爱心和责任传递师德正能量,以心换心、以爱博爱,激起学生向学和向善之心;在管理服务上,倾注“爱心育人”的工作理念,思想行为和专业学习并重,实行双辅导员制共同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和服务,在教育学习中绵延人性的情感,寄寓爱的关怀。
以实践为径,素质拓展升华爱。引入第二课堂学分制,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形成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基地、公益社会服务“三结合”的实践拓展模式,构建了政、校、企、生”四方联动模式 、“互联网+”宣传推动模式,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体验爱、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爱、在公益服务中践行爱,提升自身素质,升化对爱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
2.3 行稳致远传播爱
“爱”入人心,营造了文明健康、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一批批交职学子携爱远行,以“爱国奉献、爱企如家、爱岗敬业”续写爱心之路,谱写了新时代“爱”的篇章,成就爱心育人传承平台。
真爱无言满校园。学校形成了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管理理念上,注重制度建设的服务和引导功能,融入人文关怀;打造了“智慧学园、绿色家园、生活乐园”三园环境;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学生自觉自律、爱校如家,构建了友爱和谐的文明校园。
博爱无声传社会。在爱的教育下,学生积极投身各类社会公德建设的实践活动,近几年来组织参与义务植树、义务献血、公共场所秩序维护等活动上千次,长效开展“情暖敬老院”志愿服务,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多年被评为“潍坊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广大毕业生在不同的岗位上传递着我校“爱心育人”的丰硕果实,涌现出了许明虎等先进个人。
大爱无疆报祖国。我校连续多年被评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定向培养海军士官为全国品牌,二十余名士官服役于“辽宁号”,为中国梦、强军梦注入了青春力量。我校多名学子放弃内地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毅然奔赴偏远贫困地区,支援西部、服务基层、献身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大爱诠释无悔人生。
3.“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
3.1 以爱育爱,理念文化引领行动自觉
“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以“爱”为核心,将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硬指标”与行为自觉“软要求”有机融合,以“爱”之柔熏“德”之刚,以“爱”之心育爱之人,充分发挥了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品牌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育人功能,通过标识设计、主题曲的征集与传唱等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师生校友的凝聚力、责任感和归属感。
3.2 三层递进,长效育人作用充分发挥
“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引导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同时注重道德素养的提升,用师德师爱涵养学生成长,学生的成长变化及情感反馈反向启发、激励教师,师生共育成效显著。经过多年实践,我校以爱育人氛围已成,广大师生感受爱、学会爱,进而回报学校、服务社会,形成了以培养爱的能力为核心、培养有爱的人为最终目的的“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三层递进育人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社会辐射作用,实现了育人长效性。
3.3 三维立体,育人体系凸显职教特色
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校园文化融入教育全过程,打造立体化文化育人体系。即以时间为序,把握“十庆三纪四节”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活动;以空间为序,加强班级、宿舍、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全方位、立体化文化育人环境;以专业为序,根据专业特点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营造专业文化氛围,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推动人才培养。培育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同时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
3.4 品牌示范,多元载体推进全面发展
学校立足“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教学管理服务常态化,形成了以“一路有爱”爱心育人文化品牌为引领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品牌,以打造金课为着力点的“决战课堂”教学管理品牌,以廉政文化为主线的“阳光交职 点亮你我”作风建设品牌,以乐学好学为目的的“两轮驱动 涵养品格”学风建设品牌,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荣耀之路”爱国教育品牌,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精技之路”匠心培育品牌,依托五大实践育人平台,持续打造“凤鸣朝阳”精品社团、“凤鸣青春”社会实践、“凤鸣爱心”志愿服务、“凤鸣展台”双创教育、“凤鸣群星”榜样引领等品牌,发挥育人功效,彰显品牌影响力。
4.“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践效果
4.1 育人成果丰硕
为配合实践项目实施,学校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将文化活动参与情况及文化育人成效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学校拥有星级精品社团 53 个,配备指导教师100余名,社团成员涵盖全体学生;全年各类文化活动参与达6000余人次,获得各级奖励106项;以技术技能社团为主体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20项,二等奖25项。融合“三递进爱心育人”理念的“一路有爱”爱心育人品牌被评为全国交通职业院校育人精品项目;“荣耀之路”爱国教育品牌在士官培养方面成果丰硕,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精技之路”办赛经验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学校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学校文化育人工作先后被二十余家媒体报道宣传。
4.2 育人效果显著
学校思政育人成效显著提升,培养了学生富有爱心、敢于担当的优良品质,涌现出了勇救落水儿童“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闫心斐、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赵东营、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邢博文、全国“践行工匠精神先进个人”冯建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爱萍等先进典型,我校1170名志愿者顺利完成北京奥运会、残运会安保工作,赢得北京奥组委的表彰,入伍学生多人参与汶川地震抢险、新疆维稳、南海阅兵等重大任务,其中姚亚顺等 168 名士官在部队获得“个人三等功”“优秀士官”等荣誉,多名士官参加南海阅兵受到习总书记接见。
4.3 育人质量管理规范
为确保各活动载体的教育效果,学校建立了活动质量跟踪评价体系,对每项活动的组织策划、学生参与、活动质量进行现场抽样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改善,确保育人质量提升。学生活动综合评价满意率在 98%以上,部分重点项目连续达到100%,打造了一批师生喜闻乐见、教育效果好的特色文化活动项目。在教育部组织的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中,连续两轮学生综合满意度达到80%以上,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的“三递进爱心育人”模式,提高了学校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效性,学生的品德修养、人文素养、专业能力、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能力不断提升,实践证明,该模式可以成为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可行范式,成为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路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漓江出版社,2006.
[2]崔桓.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其培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周阳溪,罗文双.“爱心育人”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路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35-36.
[4]刘志刚,刘建琴,钱娅娴,陈丽.“爱心教育三段式”育人模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J].职教通讯,2015(2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