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优化途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吕瑶1,吴姗姗2,张文洁3,李青嵩4
[导读]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性、示范性、长期性特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吕瑶1,吴姗姗2,张文洁3,李青嵩4
        (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南岸 400067;
        2.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重庆南岸 400065;
        4.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南岸 400065,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北碚 400715)
        摘 要: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性、示范性、长期性特点,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意识形态阵地不够牢固、队伍建设水平相对落后、思政教学改革收效甚微问题,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关键词: 高校 意识形态 阵地 队伍建设

一、加强阵地管理
        坚持守好理论阵地。首先,高校始/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理论阵地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形成抵御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坚固壁垒。其次,高校要努力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易懂又不失思想性的语言向学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教会学生用理性的态度对待理论阵地中的各种思潮杂音,用科学的方法甄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阵地的绝对地位汇聚牢不可破的坚实力量。
        积极占领舆论阵地。高校要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舆论导向,充分利用校报、学报、广播站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校园网等新兴媒体,
大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率,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生中的传播力。高校要高度重视社会舆论动向,及时捕捉社会讯息,在全校范围内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意识导向不发生任何偏离,牢牢占领舆论阵地中意识形态斗争的制高点,面对各种反动舆论及时做出强有力的回击,不仅要引导学生辨别舆论的真假对错,而且还要用充足的现实依据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舆论阵地的话语权。
        大力建设文化阵地。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这些优秀的精神文化元素除了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蕴含在各种文化建筑、文化产品中,如博物馆、科技馆、革命根据地等,这些可视性的文化实物构成了文化阵地的主要部分。高校要加大对文化阵地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要看到文化阵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隐性教育的渗透作用,充分挖掘周边的文化资源,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另一方面高校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资对文化阵地建设予以大力支持,把文化阵地建设纳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内,努力实现文化阵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二、改进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一是从制度体系层面上,高校应着力构建学校党委控方向、学院党委管监督、党支部主心骨,形成学校党委主导、学院党委主体、党支部主力的工作责任体系,完善党建工作机制,确保工作层层相连,各级党组织各司其职,分工明确,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高效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及时把握党和国家的政治动向,深刻解读政治理论,把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从主体意识层面上,高校党委、党组织应加强责任意识,落实主体责任,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不仅要做,而且还要做好,从宣传到开展、再到监督评估,实现层层监管,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做到无缝对接,建立一支行事高效的党委队伍。
        突出思想引领,努力建设高层次教师队伍。首先,高校领导班子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同专业、不同年龄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习和理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某些政治信仰出现问题的教师,并帮助其纠正错误。其次,高校应逐步完善对教师的考核评估机制,调节学术和教学的考核比重。现代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呈现出重学术轻教学的常态,因此导致许多教师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而在教学工作方面只是应付了事。高校教师是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力军,而这主力军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够实现,然而在硬性的评估体系下,教师在处理学术与教学关系上难免出现偏颇。只有从制度上给予高校教师足够的教学空间,激发他们的教学激情,他们才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造精致的课堂,实现高质量的教学。
三、推进教学改革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曾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2]笔者认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才能够使其理论内容在大学生中得到有效渗透。大力推进“互联网+思政课”建设,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等开发一大批精品课程,努力打造精细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上学习平台;第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转化,把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大众化,贴近学生生活,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做到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增强理论说服力,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赢得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自觉认可。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推陈出新。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方法的依托,适宜的方法能够让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应该牢牢把握时代机遇,运用“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紧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另外,构建立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活”起来,提升其应变性和灵活性,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调整传统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二是挖掘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将新旧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套丰富的方法体系,针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并且在同一内容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多种方法,实现方法的最优组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2]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12月8日。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吕瑶(1994-),女,重庆人,助教,主要研究:学生教育管理;通讯作者:李青嵩(1987-),女,重庆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20BDJ026);重庆市教科规划项目“‘三源整合,六室联动’”,“‘互联网+’背景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2019-GX-401);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重大疫情应对中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CYB20109);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中特专项”重点项目“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研究”(KY2020ZTA0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改项目“校企合作,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背景下《就业与创业指导》‘1234’模式教学改革研究(JG202050);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重点项目“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提升研究”(KY20200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