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活动单分组导学思维训练学习法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茹文娟
[导读] 为了更好的落实 “奠基生命,润泽心田”的育人目标,我校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学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茹文娟
        陕西省宝鸡市高新区高新第一小学  陕西 宝鸡  721000
        为了更好的落实 “奠基生命,润泽心田”的育人目标,我校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学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全体数学教师群策群力创造性地设计了具有一小特色的“活动单分组导学”思维训练法,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尝试“活动单导学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
        关键词:活动单分组导学,思维训练,可塑性,三个习惯  
一、发挥优势,认准难点,扬长避短
        不可否认,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确实存在差异和不足,故而部分教师对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抱有怀疑的态度。经过大量的课堂实践和分析,我们认为 “活动单导学思维训练”模式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恰恰具有很大优势:
        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低年级学生有更强的可塑性。比如,他们对自己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小组角色更好奇,参与起来更投入,他们会尽自己所能做好自己的“职内之事”;他们的好胜心、荣誉感非常强,哪怕只是教师的一个微笑、同学的一次赞扬都会令他们欣喜不已;自己的进步、小组的荣誉、集体的奖励,更会成为他们奋发前行的动力。
        2.从认知学的角度分析,低年级学生更为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喜欢在实践活动和群体思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活动单导学”模式正是顺应了低段学生的这一需求,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索实践中不断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3.从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去比较,低年级学生在幼儿园时期就非常注重实践活动,是通过围坐的方式进行的,而我们现在的教学也正是顺应幼儿园的活动方式,同时也符合活动单分组导学的模式,也为将来适应中高年级的教学夯实了基础。
二、强化意识,培养习惯,打好基础
        低年级推行“活动单导学”模式,我们认为首先要从强化学生的“三个意识”和培养学生的“三个习惯”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基础。
        1.三个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一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有助于学习小组和谐有序地运行;(小组加分制实行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促学)二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保证教学的高效;(全班评选前两名,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保证教学的高效);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充满亮丽的色彩,使学生永远保持前进的朝气。
        2.三个习惯:自学习惯、合作习惯和交流习惯。如果说意识是内隐的,那么,习惯则会实实在在地外显出来。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对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大有裨益。自学主要是课前预习和课中自习。做好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从二年级开始推行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我觉得非常合理,时间也非常的恰当。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基本认识了常用字,能具备读题的能力,通过一年级整学年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审题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提高,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根据内容适时安排。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将预习内容具体化,预习方法指导化,必要时家长可以介入并指导孩子完成预习任务。

比如我们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对学生进行了以下的预习指导:
1.对照例题思考:
        (1)1堆、2堆、3堆、4堆、5堆松果各有几个“5个松果”?
        (2)你能填表吗?
        (3)试着编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 ),四五( ),五五( )。
2.备忘录:你在预习中有什么弄不懂的地方呢?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预习。这样在课堂,可以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课堂进度,拓展教学内容。)
        合作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做细致的工作,要让小组中的成员明白自己担负的职责,并去很好地执行,这些要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磨合强化。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班级的人数不能过多,小组的规模也不能过大,以6人左右为宜。交流习惯的培养一是要加强学生善于表达的习惯,教师平时要多正面鼓励、积极指导;(我们在培养学生小组交流时,采用一组示范、其余组观摩、同时穿插学科长的培训。具体是在班级内,选定一个小组,进行手把手的培训。如交流时起立收凳,要求动作轻、声音小,学科长根据讨论内容有序组织,组内不发言的学生认真倾听并举手质疑补充,每组讨论中永远只有一人在讲话。其余组观摩完毕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实践,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后及时指导。)
        二是在课堂展讲时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别人展讲时专心的倾听、积极的思考,等别人说完了及时质疑补充。
三、循序渐进,灵活实施,先扶再放
        我们认为低段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不能全盘照搬中高年级的方法,要“逐步渗透、先扶再放”,灵活地走“有低年级特色”的道路。在这方面我们有三点粗浅的做法:
        (一)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过渡
        如果在低年级一开始就整堂课都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会有很大的难度,我们可以在课堂的重要而恰当的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初步尝试,让学生逐步体验“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氛围。如租船一课,我们在活动二:22人去划船,至少要租几条船?这一活动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后,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说一说。在进行个人展示环节,孩子们思维的火花完全被点燃,有一些都是教材和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初步尝试这种模式后,学生逐步体验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氛围,感受思考结果被肯定的成功体验,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及乐趣。当学生角色意识不断增强、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小组合作趋于自动化等各方面的条件较为成熟时,即可在课堂上较为全面地运用“活动单导学”模式。
(二)活动单的呈现、合作成果的展示要灵活而切合实际
        活动单的呈现在低年级不宜仅限于纸质文本,而应该采用多媒体展示、学具操作、语言表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各种合理形式的变化中不断感受到乐趣。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活动单时,不宜设计出习题密集、文字书写过多的内容。如果需要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口头表达,这里不需要学生用严密的数学语言,只需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述,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引导,让学生理解即可。在展示环节,展示的内容不仅局限于活动单的内容,还可以展示学生其余思维结果。例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分扣子、乘法口诀时,让学生通过在实物投影仪下摆小棒、摆纽扣等摆学具的方式,完成思维过程的展示,让其他孩子能清楚的感受到这种不同思维过程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三)激励机制要富于童趣
        低年级学生的激励统计不能总是以“积分”的形式呈现,所采用的形式要符合他们天真烂漫、富于幻想、充满童趣的年龄特征。比如,可以采用贴花、闯关、插小旗、毛毛虫长大了......,也可以从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中截取相应的图片,还可以借鉴儿童网络游戏中升级奖励的办法,总之,要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世界中探寻他们感兴趣的元素。最终将这些评价方式与我们的大爱奖励机制相挂钩,激发他们对数学课堂的期待。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运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帮助学生分析重难点,学会扬长避短,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注重其习惯养成,才能将“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这种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绽放光彩,使之成为构建高效、灵动课堂的源头活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