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于志辉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第一中学校 048000
【摘要】:学道是“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主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它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提高学习质量,让学生真正“会学”、“创学”。因此,编制一份优秀的学道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作者就学道主要项目的编制谈了自己的看法,说明一份优秀学道是怎样“炼”成的。
【关键词】:学道 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
2008年山西省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校确立了“以学为先、学导同行”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解放学生,相信学生,成就学生,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把师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教育情境中[1]。我们认为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主张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共享的学习环境。茶有茶道,剑有剑道,学亦有道,我们的学道就是作为“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的主线,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而出现的,它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提高学习质量,让学生真正“会学”、“创学”[2]。因此,编制一份优秀的学道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就学道中主要栏目的编制谈几点看法。
一、学道要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学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所以,学道既要有“学”,又要有“导”,它承载的不仅是学习能力[2],还要有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可光有目标没有导向的具体途径,或者压根没有“导”,使用学道就不会有预想的效果,学生学习的能力依然不会提高。只有学导同行,才会让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吃现成的鱼”,还学会捕鱼的方法,并且方法上还会推陈出新。
二、“情境链接”是学道中必不可少的“引子”。
所谓“引子”,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迫不及待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所以“情境链接”的内容很灵活,可以是对与本节知识相关内容的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也可以是精心搜集的与本节知识有关的生物小趣闻,最新科技研究进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以是几个网址,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这一点在我们学校推出的“双平台”学习中不难办到。有了“情境连接”这个“引子”,学生全身心投入新的学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学道中要层层递进的问题探究,而不是杂乱的知识点罗列。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会思考,所以,编制学道时,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由简到难,由浅入深,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演绎能力,问题解决了,该掌握的知识点也一个都不会落下。如果学道中只是简单的知识点大满贯的罗列,甚至是没有整理的,没有难易、深浅递进的罗列,学生只会从课本上照搬答案过来,没有思考,当然也不会培养解决问题所需要思维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还会觉得这样的学习没有挑战性,没有意义,这是与我们的新课改大相径庭的。如此看来,编制学道时,一定要想办法把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所熟悉的、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我举个例子,我们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的学道上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求学生以“地球—我们共同的家”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论文。这个看似语文作业的生物作业,激起学生很大兴趣,大家积极查阅资料,查看相关视频,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书写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很多同学还去当“环保志愿者”,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收获了知识,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此外,所谓“问题”也不一定就是“为什么”、“怎样”、“如何”之类的,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只要能让学生在解决你所设计的问题的时候,能提高能力、获得知识就好。比如,我们在学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讲到“转基因生物的利与弊”时,我们完全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学生在为自己支持的观点找寻论据的时候,有关转基因生物带来便利、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转基因的伦理道德等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并且学生在激烈辩论的时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四、学道中“实战演练”要“精炼”,拒绝“题海”。
实战演练是学道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提高实战应用能力。既然是针对性的练习,实战演练中的题目必须经过仔细的甄选,要有典型性,能真正考察到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有一定的难易层次,这样便于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精练”,效果要比没有经过筛选的“题海”训练好很多。通过“精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灵活应用能力,而“题海”中,学生或许只是做题工具。我们现在的学道中,实战演练的题目分A、B、C、D四个等级,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我认为不足的一点是,应该在解决实战演练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些习题,可以是对已做题目不同侧面的提问,也可以是在已做题目上再加一些附加条件或问题,等等。学生都会自己编题了,那他们的能力就可见一斑了。
新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编制的每一份学道,都应该是在全体备课组成员的多次讨论、修改,仔细斟酌上文提到的每个细节,精心推敲后“炼”成的。一份优秀的学道,才可以作为学生遨游学海的“罗盘”,真正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玉玺,李海勇,王宝林等著.《走进山西高中新课堂》 太原 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0年 第1版.
[2] 张海晨,李炳亭著. 《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 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年 第1版.
[3] 陈爱苾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