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国 王兰红
安丘兴华学校
摘要:步入初中以后,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与成长。这时,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学生的引路人,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职责,以激励策略辅助开展德育工作,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之主动去了解各种德育理论,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反思,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由此不断增强德育效果,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激励策略
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而初中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领导者,除了要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还要做好班级各项事务的管理工作。班主任是在校期间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故承担了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激励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措施,为了做好德育工作,很多班主任会选择使用激励策略,这样不但能够为落实德育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还有助于提高德育的质量,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质、树立自我约束的意识。因此,探究初中班主任如何在德育中有效实施激励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及激励策略的主要内容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德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当全方面考虑学生与教学的实际情况,促使初中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提高,从而促使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过多重视自身在课堂中的中心位置,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因此在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促使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成效的提高,在学习的过程中接受并充分理解掌握德育知识,促使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采用激励策略能够较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迈向更高一层的学习层次,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德育学习的过程中,推动自身更好地成长。在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激励策略,能够较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的措施
(一)积极转变自身的德育理念
初中班主任作为开展德育的主体,应该意识到要想提高德育的质量,需要及时转变观念,这样才能保障德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当班主任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以后,要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并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对于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教师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并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及德育意识的形成情况,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样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学生的德育素养也会因此得到一定的提升,班主任在收获良好德育效果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开展德育激励策略
德育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首要内容,促进学生的人格品质与道德品质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丰富的德育知识,还应当充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道德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实际生活案例对人物行为进行分析和讲解,促使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之后从日常的点滴小事入手,对于学生在生活的积极表现进行表扬,能够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荣誉心理,从而促使学生今后更好地发展。加强生活化教育,以真实生活案例为依托,促使学生正确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当以身作则,在上课的过程中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
(三)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把握德育激励时机
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要善于把握时机,及时运用各种生成性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以便进一步增强德育的效果。比如,班主任老师可以针对班级中近期出现的乱扔垃圾的现象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并且可以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展示出来,让学生结合直观画面进行反思,然后引导他们回顾自己当值日生时的经历,体会乱扔垃圾给值日生造成的困扰,使之能够将心比心,养成不乱扔垃圾、维护班级整洁的习惯,且可以以此为契机评选出班级中的“卫生小达人”,激励学生将好习惯保持下去,进而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四)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专业性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德育教学工作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教师德育教育专业性的影响。所以,当下班主任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德育教育专业性。在学校活动中,班主任要积极参加,通过与其他班主任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和探讨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实现取长补短,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的专业性。另外,在课外时间,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德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上网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在教学方式上,可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实现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与交流,实现家校联合的方式,确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学校角度看,要注重班主任队伍的内部建设,对班主任进行德育理论知识培养,师德考核,促进班主任更好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性。
(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初中的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教师的依赖性也比较强。因此,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行为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产生深远的影响。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作为学生的大家长,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对他们身心发展影响自然也是最大的。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广大班主任老师应当以身作则,严格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注重用自身形象和道德行为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具体操作过程中,班主任应当衣着朴素大方,谈吐优雅,举止文明,与人为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用自身的榜样力量来教化学生,逐渐完善学生的道德观念,优化他们的言行举止。
(六)开展德育研究,加快德育改革
为了进一步在网络背景下提升初中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地开展德育研究工作,从理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加快德育改革。在理念上,应当坚持“终身德育”。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各类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一次性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发展要求,终生教育理念逐渐兴起。而在德育工作中,同样应当将“终生德育”奉为至理,让小学、中学、大学等的德育工作相互衔接,让德育贯穿学生的一生。终生德育的实现,需要教师不断提升初中生的自我修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其离开学校步入社会之后,通过自我修养来促进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持续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开展德育最关键的时期,作为班主任,除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德育的有效落实。在德育工作中采取激励策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促进初中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鹤.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8(08):89.
[2]黄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89.
[3]张荣琴.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J].青春岁月,2018(11):183.
[4]陈雄生.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8(15):62-63.
[5]欧启华.关于初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知识文库,2018(09):11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