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渗透感恩教育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哈尼阿依夏木沙依木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教育学习活动
        哈尼阿依夏木沙依木
        新疆喀什师范学校 844000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教育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使其积极向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探讨在其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具体策略,为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多元的理论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感恩教育
        引言:
        感恩教育,既是一种教育内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手段,通过特定的教育内容,来对受教育者展开基于人文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其核心目的,就是借助教育,帮助受教育者能够知恩,并且感恩。而回归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与感恩教育工作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前者的开展能够为感恩教育进行良好的铺垫,而后者的开展则能够促使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体会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重要意义
        对于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可以从三点进行阐述,首先是基于道德品质,其次是基于职业操守,最后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
        基于道德品质方面,中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年龄比较小,且处于青春期,三观尚未完全成型,容易受到情绪感染,冲动行事,因此,需要对其开展关于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促使学生在面对学习或生活的困境时,能够积极振作起来。而开展感恩教育,恰恰就是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打开了一扇窗,学生能够通过这个途径,学习并领悟生活中情感的重要意义,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形成感恩的心态。
        基于职业操守方面,中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常规的文化课程外,还会对于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这本身就是中职教育的特色,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能够逐步掌握职业技能外,还需要进一步形成职业操守,以正确的心态看待职业本身,积极融入职业当中,成长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而开展感恩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促使学生在就业或学习过程中,基于职业操守,安心做事 ,良心做人,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空间。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来看,中职院校培养是应用型人才,但是应用型人才不单单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水平,还需要正确的三观来引导自身生活,尤其是在于互联网技术快速推动时代发展的今天,学生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到诸多信息,而这些信息中,质量良莠不齐,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舞蹈,促使学生逐步道德沦丧[1]。因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进步,就应当基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形成对于学生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先育人后成才。
        二、渗透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渗透感恩教育并非一日之功,应当将其融入课堂当中来,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在潜移默化间完成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因此,渗透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就要落实到教学本身当中,与教学相融合。
        (一)课堂
        从阅读课堂当中来看,课堂本身的时间相对比较充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也相对比较集中,因此,在课堂当中开展感恩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感恩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则可以与教学内容本身紧密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普通人》一文时,教师可以融入职业化的思考,不同的职业本身都是平等,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劳动光荣等相关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受劳动不易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劳动者以及它们付出的努力,然后在结合到学生自身,为学生对于进入社会进入岗位进行情感铺垫,帮助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的意识,并逐渐成为自身职业操守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是在开展《边城》一文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联系作者的背景,形成感恩教育,如基于作者沈从文对于文学的热爱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应当形成“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操守,从而对于敬业有更深的感悟与思考,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意义重大。
        (二)内容
        除了基于课堂教学中插入感恩教育外,也可以从感恩教育本身入手,形成专项内容的教育活动,并将其与阅读教学练习起来,形成互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感悟,也促进感恩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具体到实际中,可以通过一些先进的人物事迹,形成主题教育活动,除了“感动中国”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时事政治,如针对疫情中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生护士,默默付出自己力量的志愿者,穿梭于不同城市之间的运输员等等,通过这些“普通人”的事迹挖掘,让学生领悟并感受到感恩的概念与实质含义,并将其具象化到自身的职业当中来,形成对于优秀品质的学习[2]。
        除此之外,结合阅读教学,也可以形成对于先进人物事迹的学习,如 通过对于文学作品、小说杂质的阅读学习,对于某一特定人物形象在课堂上展开论证分析,通过人物剖析,形成感恩教育,让学生从人物身上,学习到宝贵的优秀品质,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课外
        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往往都拘泥于课堂当中,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容易形成片面化。中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年龄比较小,且社会阅历不足,很多事情都容易偏信“一面之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将课上与课下,课堂与实践联动起来,帮助学生走出去,通过实践积累阅历,同时也积累阅读的素材和体会,实现感恩教育的生活化[3]。
        具体到实际中三个方面来落实。首先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的地市级图书馆中“半日游”,学生在进入图书馆后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开始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区域查阅书籍阅读,在规定的课外阅读时间结束后再将学生带回,开展读后感的练习写作内容,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首先能够在图书馆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形成较好的阅读习惯与品质,其次,通过读后感的写作,能够强化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最后,借助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实践活动当中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周围的人,形成对于生活的感恩。
        其次是基于校内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就某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学生分别选择正方或反方,展开辩论,主题本身可以与感恩教育相融合,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能够逐渐领会情感,体验情感,形成感恩的心[4]。此外,还可以举办诸如板报的设计活动,以“感恩”为主题,学生为了完成板报的设计,就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完成了对于文学内容的阅读与理解记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于情感上的冲击,从而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思想。
        最后则是一些与阅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互动,如走访孤儿院、看望孤寡老人等,让学生在生活中知恩,然后再借助课堂,形成感恩教育,让学生在知恩的基础上感恩,同时也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做了一定的积累工作。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的渗透是尤为必要的,而如何渗透,怎样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当下教学应当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从院校到教师再到学生都能够重视感恩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够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感恩教育的价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三观正确的人,成为一个爱岗敬业,诚信优秀的才。
        参考文献:
[1] 徐杰.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J].学子:理论版,2015(05):51-51.
[2] 廖洁芳.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三种方式[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7(07):124-125.
[3] 亢会明.情感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才智,2017(06):12-12.
[4] 高艳.感恩——立人的根本——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8(09):99-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