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野下中职语文育人功能实践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 梁玉
[导读] 语文是一门极具综合性与基础性的学科,不但有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重大责任
        梁玉
        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语文是一门极具综合性与基础性的学科,不但有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重大责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不仅有助于切实落实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是语文学科价值的最大实现。本文将中职语文学科教学置于课程思政视野之下,结合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的学科内涵以及当代语文教育转型所面临的困境,进一步探寻发挥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语文;育人功能
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科研规划项目2019—2020年度(中职组)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中职学校‘育人语文’教学理念的实践研究”(立项号:201907Z4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政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相继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也指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语文学科融合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不仅仅具有传递语文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发挥着发展学生智力、提升学生素养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如何充分发掘语文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功能,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使命是一项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语文教学“育人价值”科学内涵
        语文教学育人观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育人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早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便与史学、哲学、经学等内容融合为一体,成为古代社会的文化支撑。正所谓“德者,得也”,古代社会将个人的品德视作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只有具有极高道德境界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君子,因而也就使得教育成为了一种难以企及的崇高理想,而不是平民得以追求的普遍理想。道德教育与语文教育的高度融合,增添了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尽管这是基于传统封建社会礼教下所形成的文化知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仍存有一定的有价值的信息值得我们学习。
        一直以来,语文学科教育受外界影响颇深,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并没有遵循自己的学科发展规律,而是出于左右摇摆、漂浮不定的发展环境之中,这种以外部需求为取向的教学导向是语文教育尽管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却使得语文教育脱离了语文的内涵。直到80年代末期,关于人的主体性的研究逐步向教育领域辐射,才使得教育学界真正有了关于“教育主体”问题的讨论,并逐渐由理论走向实践,真正探寻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近年来,“育人价值”是基于课堂变革的共同性层面所提出的新式教育概念及理论主张,“新基础教育”创始人叶澜先生曾说:“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从根本上讲,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
        二、中职语文教学在育人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一)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正逢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精神的失落与心理的失衡普遍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精彩的物质生活反而容易引起现代人的急躁情绪,这就容易使得人们过分关注结果,形成“速食”文化。速食时代,浅尝辄止,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实用、效用,从而忽略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生命精神。
        (二)对文学作品过度解读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其所反映的是人民的现实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以及深刻性,对于个人的品性、人格、气质、情感等方面的养成都具有重要影响。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学其实也是人学,语文的德育教育常常围绕着以人物为中心而展开,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往往表现出非人性化的特性,这也是文学解读过度政治泛化的具体表现。
        (三)教育过程僵化,育人效果差
        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专制化、技术化、封闭化的缺陷,学生本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基于应试教育的时代背景,学生往往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反而常常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因此难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现中职语文育人功能的具体策略
        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同时,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实际上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基于实际的教学情况所形成的教育理念。学生个人的成长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语言特征表明,语文学科需要走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地发展道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难以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增强语文学科的育人水平,还需结合时代背景以及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
        (一)深入解读文本,实现文本育人
        语文学科自身具有一定工具性、人文性,正是这种特性赋予了语文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语文学科素养与个人的综合文化素养息息相关。教材是展开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德育教育也不能忽视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健全完善人格,教学活动中也需要适当开展审美教育。无论是古代诗词或是现代散文、国外名著都可以成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要善用教材、活用教材,这样才能使得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沁园春·长沙》这篇诗歌为例,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首先不可以离开课文本身,反复诵读诗文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学生间相互交流自身的阅读体验与心得体会,也能够起到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作用。其次,基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基础,可以向学生推荐毛主席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诗歌,例如《沁园春·雪》、《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毛主席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自己去感悟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又如在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小故事,或者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一些写父母亲的文学作品,如《合欢树》,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课后心灵感悟。通过阅读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
        (二)开展课程任务导向,实现任务育人
        任务导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学生则要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深入探究文本,自觉扩展知识,在不知不觉间就已达到育人目的。以议论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为例,在课文学习过程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名家名言以及名人事例,结合这些成功人士的自身经历,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个人生活的意义。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梦想、爱心、责任等几个方面综合探讨,并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通过多个任务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他们才能正确、科学、准确、自主地设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实现活动育人
        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开发并完善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以及实践性的活动教学往往能够起到增添学生参与感、增强课堂趣味性的作用,因此常常被用于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适合学生排演的经典名篇,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将这些文本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不但能深化文本学习,还能寓教于乐。以基础模块中《项链》为例,指导学生组成三个小组,分别表演“借项链”、“丢项链”、“知真相”三个片段,在实践排练、展演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主人公马蒂尔德在衣食无忧时的爱慕虚荣,在经历变故后的责任担当,在客观评价人物的同时,重新审视自身,从而获得美的陶冶,德的默化。还有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也是鲜活的思政育人素材,琼珊把生命寄托于一片叶子的幼稚,苏艾无微不至照顾朋友的真挚,老画家贝尔曼在邋遢唠叨外表下的善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人性的光辉,并赋予小说时代内涵,可与学生讨论如何正确对待人际交往,如何善待生命,实现德的渗透,爱的教育。
        此外,中职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选文也是很好的思政育人素材。诗歌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文化实践活动,挖掘与诠释经典诗歌的思政内涵及现实意义,可以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在心灵的洗礼中提高修养。如在学习诗歌《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朗诵诗歌,穿越文字的隧道,体会诗人深藏于内心对祖国的炽热情感。还可以举行“爱国诗歌朗诵会”,由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挑选课外爱国诗篇进行朗诵比赛,这一活动不仅能展示学生的青春风采,还能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个人忧思,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有益于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
(四)结合专业作品展示,实现美学育人
        美育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表现创造、鉴赏审美等能力,是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因素。课本内容的传授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此外,传达美的感受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丰富的活动性教学可以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再以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展开,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并激发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实现对学生健康审美心灵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融入个性化的学生创作作品展,一方面可以把语文教学与专业更加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寓教于乐,寓教于做,融思政教育于无形,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如在学习《都江堰》一课时,要求美术专业的学生在阅读第二部分关于游览都江堰文本描写的基础上,通过作品的形式把他们各自脑海中的都江堰描绘出来;也可以要求旅游专业的学生现场完成一篇都江堰的导游词,并进行模拟导游。又如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可以指导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完成小动画制作,以动画及文字的形式表现故都秋的清、静和悲凉。在制作小动画的过程中不但深入了文本学习,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当然,美育教育并不是短暂的几节课就可以实现的,实际上,学生在接受以及学习新生事物之时,他们常常会依托于自身的认知以及审美基础,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去理解学习这些新生的思想观念,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步凸显出来的。按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习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得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自身的审美态度以及审美体验,在性情上得到真正的陶冶,实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五、结语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教学科目,更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营养剂,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单单局限于语文课本之上,更要结合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进一步推动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实现。作为学生的母语课程,语文教育深入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学习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此在加强语文学科知识学习之时也不可以忽视日常知识的积累。在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发展完善的时代背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中职语文育人功能的实现也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思政视野,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剑珍. 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2]李菲. 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郑朝阳. 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范帆. 教文育人与情美教学—于漪现代文阅读教学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李重. 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与融通转化[J]. 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0):98-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