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凌虹
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一小学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正是因为代代相传并且始终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智慧结晶,才最终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中小学校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构筑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也随之暴露出来,加上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不够,整个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尽如意。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能被过往时间所阻隔,我们要怀揣希冀之情,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和教育价值,明确认识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的精神财富,将其蕴含的精神特质予以现代化转继,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
语文课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并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和培育中华民族文化新的辉煌的历史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呢?本文从注重打造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注重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课程,注重拓展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课外活动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
一、注重打造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堂
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发扬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在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过程中,做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师要遵循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原则。结合语文实际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一是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善于运用视频、图片等资料把中国传统文化搬入课堂。通过各类形式的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多姿多彩地演绎出来。如开展课前三分钟的谈论有关传统文化的故事会,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生趣盎然的故事使大家充分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永恒智慧,自觉接受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陶冶。
二是教育工作者在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时,还要注重运用知情感化的方法,体现情感性。小学语文课文中收录了诸多优秀的经典古诗,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从那些优美的韵律中感受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之美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引导他们进行适量的课外拓展阅读,如儒家经典的《弟子规》和《三字经》等等,使其基于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理解之上,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的教育。
三是打造完整的文化之课,使文化课具有完整性。
就具体的一节课来说,上课前,教师须悉心地酝酿准备好这坛“文化醇酒”,上课时,教师应就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或文章主题体现的传统道德问题来循情发问,并注意突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循循善诱,使得学生之间形成自由而热烈的发言讨论,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陈诉,引导学生深入文境,感受其间蕴涵的文化信息,使学生真正地酣畅淋漓地饮下这杯“文化之酒”,在一场传统文化的大餐中获得身心的升华。
二、注重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课程
乡土,是学生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乡土,是距离学生心灵最近的地方;乡土,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和故事又包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可以说,众多的乡土文化,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把乡土文化观念和内容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很好的引导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学校和教育者要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并结合当地的教育和经济水平,制定出一套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课程,这既包括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文化遗产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递给学生们一把打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背景或注释涉及的文化信息,如风俗信仰、节日等,并适时引导学生们积极思索,并适时穿插对相关的文化现象的讨论议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自己所熟知的文化话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回答,并在相互之间讨论不同的文化现象及其形成、发展流变的过程,充分体会中华文化的这种包容性和各少数族文化间存在的内部差异性,并树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认同感。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自觉留意自身生活环境,点燃学生在实践中探寻文化奥秘的求知欲望,不断激发其对自身的文化的自豪感,并由此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强的精神。
三、注重拓展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课外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传统国学进校园的诵读活动,传统诗词书画比赛,具有传统文化话题的辩论赛和演讲赛等等。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存在本地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的现状,从而帮助他们从小树立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对保护和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再者,我们还要注重学校制度等学校隐形课程的教育作用,例如,通过在校内建设纪念孔孟等圣贤的人物雕塑、张贴名人名言和搭设读书亭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主动地接触和了文化名人及其事迹,自觉形成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获得有关传统的文化的基本知识,并激励学生以历代文化名人榜样,得到情感道德的陶冶与提升。各地方学校还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特点,通过开设各类教育实践课程,架设一座通往丰富多彩的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桥梁。如在学习“红色文化”及中国传统的清明祭祀文化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们在清明节那天到铜仁文笔锋进行缅怀先烈的扫墓活动,切身感受蕴含其中的文化氛围,并在教师的指引下,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深刻内涵等等。在新时期背景下,充分灵活地运用传统的优秀文化作为教育载体,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文化知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血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面对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保护和固守本民族文化的根,就是吸收本民族优良的精神食粮以便华夏子孙更有智慧的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中国人的共同的历史责任担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竭尽心力,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辉煌,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沈芬;肖剑忠;潘昌初;;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J];杭州(我们);2016年09期
2.陈黎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J];戏剧之家;2018年26期
3.王家源;;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N];中国教育报;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