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珊珊 董王菲菲
海口经济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摘 要】幼儿教师的教学要以幼儿为中心,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教师教学有方,寓教于乐,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活动,实现幼儿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关键字】幼教、活动观察、游戏指导、学前教学、实训教学
1、自我的浅谈与认知
作为一名90后教师,从事幼教事业5年时间,专攻幼儿口才教学和幼儿心理引导等课程。而如今,我也是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学前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科教师,在这当中,我将总结我的所见、所思、所想与学生学习实际来完成我的论文。
我发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阶段性的变化是较为明显的,试想16、17岁的学生,自己也还处在孩子一样的青葱时节,如何通过科学的、明确的、合理的课程学习一改往前面貌,成为幼儿园儿童口中的“小妈妈”,这是学生人生转变的过程,对于我来说更是一种考验。
通过往前的实训观察,我校18级的学生有幸参与到企业中见习,这当中通过谈话的方式,发现了学生口中各个年级、班级里的孩子行为模式上有许多细节之处能够很容易的被辨别和区分。一名学生和我说过:“老师,我小班有个小孩,别人都会自己吃饭了,他还需要我天天喂。”另一名同学赶快插话:“没事的,等到了中班就好了,吃饭洗手自己都会,就轻松多了。”这是一次简单的谈话,但是在看过倪敏老师的书后再来回想这一幕,却感慨良多。当孩子进入到幼儿园开始他的学习生活时,老师引导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行为模式仍然产生偏差的原因是什么?为此,我结合了学前阶段小班、中班、大班儿童不同的行为模式展开了观察,并向大家分享我的感受。同时,也为教育社会文化艺术(学前教育方向)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关素材,便于大家在日后的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的加以应用。2、幼儿园小班行为模式的观察与指导
(一)小班儿童行为活动特点
3-4岁是幼儿规则认识、动手能力开始发展、独立性开始形成,注意力、感知等心理能力开始发展的关键期,在这期间内,幼儿对于“上课”和“游戏”的认识较为模糊,最常见的现象为“捉迷藏”游戏,这个游戏的最终目的是找到更多的小朋友,但是在小班孩子的眼中,往往会演变成打闹或者喧嚷,因为他们的目的性尚未明确,认知行为通过各项感官进入大脑,不能够有排列性的进行反馈得知“原来我要藏起来,不能说话”这一指令。因此,小班幼儿的行为活动上往往需要更明确的指令,比如“你要藏好,不能说话,不然就被发现了”,这样你会发现小班幼儿完成的会更好。
小班幼儿的行为方式上,出于对许多事物抱有的新鲜态度,所以大部分都在试探和触碰阶段。这个时候有情感的互动更能促进幼儿的快乐学习,孩子们在情感的互动中学习感触是最深的,最常见的行为体现在搭积木上,现在大部分的家长把一般积木或是乐高积木当做是孩子消遣的存在、又或者是一名无声的小伙伴陪着孩子度过消遣的时间,熟不知,小班阶段的孩子其实是最聪明的,这个时候的他们更能适应并且接受新鲜的事物。在一次课上,老师给两位家长安排了看似相同的一次学习任务,一号家长今晚的任务是安排幼儿自行使用积木搭建一辆小汽车,并且拍照做好记录;二号家长今晚的任务和是和幼儿一起用积木来完成搭建一辆小汽车,同样的也需要拍照记录。后来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两者之间,有的人会说:“有家长帮忙当然完成的好啊!”其实这倒不然,没有爸爸妈妈帮忙的孩子搭建出来的小汽车不如二号孩子搭出来的更合理、更规则甚至速度也不是最快的,但是他的色彩是最多样的、造型也是最具有想象力。当问及形状的时候,差距便显现出来了。一号孩子一问三不知,二号孩子却能够在爸爸妈妈的教育指导下熟练的告诉大家:“这是圆形的积木,可以做成小车的轮子。”在与实验无关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发现,自主完成作业的孩子多数是浪漫主义行为的孩子,他们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属于感性类人群;而在父母引导下完成作业的孩子,行为缜密、认识广泛,也更有自信,这类孩子属于理性人群,两者在幼年时期形成的反差较小,但是以小见,在不久的将来两人因为行个问题参与的工作也会大相庭径,因此,不放过幼儿的每一个细节行为甚至是一句话,实施的引导会变得尤为重要。小班阶段的孩子是需要情感促进的,最正确的做法是,爸爸妈妈耐心教,小宝贝们慢慢学,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能更健康、更活泼、更聪明的发展。
(二)小班儿童课上指导建议
清晰的活动目标更能确保幼儿的有效发展。幼师在幼儿活动课上课通过混龄形式,发挥互动性教育的需求,赢得教育价值,最常见的充分利用幼儿户外活动课,在一定的目标定位上,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不建议跨度较大的孩子同时进行)一起完成相应的动作任务。比如游戏“一起去郊游”,这其中,可以让两个大孩子带领一下年龄较小的孩子,任务是“铺草坪”,爸爸妈妈和孩子的不同人物会增加幼儿的情感体验,明确的目标目的能使幼儿更加集中注意力的完成一件事。作为宝贝,我要给爸爸妈妈搬凳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潜移默化的教给孩子很多细节认知。幼师可以说:“爸爸是男性,应该选择蓝色的椅子还是粉红色的椅子呢?”教会孩子基本的两性差别认识;作为幼师还可以说:“宝宝吃得少,爸爸吃得多,那么大一点的碗应该给谁呢?”这当中可以让孩子学会凡是多为别人着想,还有大小的相应差别,这些都是能在清晰的指导下获益的。
(三)小班儿童的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内容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供给他们选择和可创造的条件。幼儿经常接触感兴趣的活动,在学习中就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从而能够轻松、愉快、有效的学习。教学形式要以幼儿的活动体验为特点,在幼教的组织、领导下,指向多元目标的、幼儿自己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以幼儿的活动与体验作为主要特点的。活动要展现得层层递进,而不是过于追求活动的结果,不能急功近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支持方式要能够促进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和思考,因此内容和形式要设计得丰富多样,活动中要使幼儿尽可能自由选择,并注重每一位幼儿的情感体验。
总之,幼儿教师的教学要以幼儿为中心,从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到活动的组织形式,从教师的支持、教授方式到幼儿的活动体验,无不体现以幼儿为主体,从而保证活动中始终是投入的、有序的、愉悦的教学活动效果。
3、幼儿园中班行为模式的观察与指导
(一)中班儿童的行为活动特点
知、情、行合一,情感驱动是中班儿童的行为特点。这个时期的幼儿相对小班的孩子来讲,认知方面有了大大的提升,感统方面则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更加完好的对学前中班学生进行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要求真听、真做、真感受。学前中班阶段的孩子会经常出现一种较为矛盾的现象叫做“选择困难症”,这种“症状”正在学前中班的孩子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一次和刚实训回来的孩子交谈中听闻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她所跟班的班级就是幼儿园中班,她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经常做出一些很纠结的事情使自己常常哭笑不得。在她的讲述中,一名中班孩子使我印象深刻,一位男孩上了中班,而他的妹妹比他小一岁,在同一家幼儿园里还在上小班,这天中午,因为不同年级的孩子配比的餐食不太一样,他的饭盒了今天多了一块爱心的鸡块,那是今天上课认真听讲完成任务老师奖励的,她的妹妹馋的不行,眼睛扎巴扎巴的实在可怜,小男子汉挺起胸膛答应了要给妹妹一块。到了中午打饭的时候,爱心鸡排又大又美味,自己的另一块鸡排蔫儿巴了看起来又瘦又小,小男孩急哭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我的学生笑着对我说:“中班孩子真是太可爱了,自己想吃好的,又不能食言,还被自己急哭了。
”是的,孩子这样的行为可以被称为是一种“选择困难症”,不知如何正确选择,该选择那块美味的鸡排还是自己信誓旦旦的承诺,对于四岁的孩子来说,这实在是太难了。
作为孩子们的小老师,一名幼师,学生的做法令我欣赏。她把妹妹带到了哥哥的面前说:“哥哥,你说要给妹妹,那你可以让妹妹自己选择吗?”哥哥虽然哭了,但还是很听话的点了点头。她又反问了妹妹:“妹妹你可以选择一块小的尝一尝,因为那是哥哥表现的好得到的收获,你表现好的,明天也能得到对不对?”妹妹笑着点点头,挑选了小一点的鸡块,哥哥笑了,妹妹也很开心的和哥哥说了谢谢。
四岁的孩子,知道什么是承担与责任,知道选择的重要性,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什么是对自己有害的,什么是自己想承受的,什么是自己爱护的。因此,当多重选择在他的脑海里形成问号时,中班的孩子还不太懂得选择的技巧和选择的方式,往往就会把自己选入两难的境地,作为一名幼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学生做出选择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班儿童的课上指导建议
明确一个教学观点——“幼儿学习是整体性学习”。在给学前中班的孩子上课时,可充分的利用有效条件做到一物多用。比如,用揉碎的泡沫板和面粉来制造下雪的场景,同学们玩乐在其中,增添了想象力和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指导要点提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特性、功能。厨房里妈妈用的漏勺不仅可以捞饺子、可以捞面条,还可以玩游戏;白白的面粉不仅可以做馒头、做蛋糕、还可以画画;幼儿园里的积塑片,不仅可以搭高楼、接项链、还可以通过摆放组合然后镂空出他们的印记,变成一幅美丽的花,这些美术工具材料的运用,很好的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是惊喜,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去琢磨、去发现。这类活动虽以美术活动呈现,但是有而不仅创作出了作品,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漏勺可以漏下细小颗粒的科学道理,并在游戏的动作中,练习了手眼协调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和学习的兴趣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
(三)中班儿童分享行为分析
四五岁的儿童这个时期有一种行为叫做“分享性行为”是十分有意思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观察,中班的孩子在了解了物品的颜色、性能、作用以后会对它形成一种“喜欢”的情绪。渐渐地你会发现,这个时候有的人会说:“我们家孩子上中班了,变得越来越贪吃了,一颗苹果都吃到打嗝了也不肯给别人尝尝。”或是“快点给别人,这不是你自己的。”他们口中中班的孩子变得比以往越来越“自私”,而我却有相对不同的见解。
中班的孩子之所以不会分享,是因为在中班孩子的理解范畴里,“这是好的”、“这是少的”、“这是我的”这样的想法较多。学会分享、懂得分享,能够使孩子更懂得人情世故,将来为人处世也能变得落落大方,为此,能让孩子们有效的进行分享行为,我作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幼年时期不可过度的溺爱孩子,对于有理或者无理的需求万万不可一口答应,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便回形成“这是我的”观点;第二,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不可将数字概念、金钱概念放大化,比如说“车厘子价格很贵很难买到”或是“怎么就只剩下一个了”,这样的概念会让孩子认识到“物以稀为贵”,长此以往“这是少的”、“这是好的”甚至“这是贵的”概念便会根深蒂固,造成的后果也许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为人处世观;第三、适当的与家里老人接触,告诉孩子长幼有别、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待爱自己的人、值得被尊敬的人、亲近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友好的对待,这对于中班孩子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4、幼儿园大班行为模式的观察与指导
(一)大班儿童行为活动特点
与大班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明确的区别于小班孩子和中班的孩子。就拿“跳格子”的游戏来说,游戏开始之前要一起讨论好游戏的规则,再熟悉玩法后,能进一步商定竞赛规则,进行公平竞赛。大班时期的孩子能够明确的了解游戏规则,体验到遵守规则才能感受游戏乐趣的道理。
(二)大班儿童活动指导建议
活动的内容来源与生活,教学选择的内容贴近孩子生活。孩子可以直接接触到,有亲身体验。这样孩子更容易有自己的感受。
活动注重游戏,情景和孩子自然主动的学习。整个活动常常伴随竞赛的形式开展,这样才符合大班孩子好动、爱玩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孩子们完全是在自然的状态下主动的进行学习。
尊重孩子已有的经验,一切以孩子为主。尊重孩子原有水平,充分发挥孩子已有经验开展活动。
关注行为实践的内化效用,整个活动做到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充分运用行为事件的策略,帮助孩子将之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
另外,从孩子的有关表现中我们可以得知,孩子游戏里的表现正如他平时的表现,游戏里一股干劲、勇夺第一的孩子,我们可以引导他凡事小心谨慎;游戏里担心怕事,胆怯参与的孩子,我们可以鼓励他勇往直前、再接再厉;在游戏中屡屡破坏规则的孩子,我们可以引导他遵守规则,也可利用他的这一特点,设计出更多有效灵活的游戏。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积极地鼓励比一盆冷水或是枯燥的说教更具有说服力。
(三)大班儿童游戏行为分析
关注孩子年龄特征,活动能充分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孩子的个性特色来开展活动,如大班孩子开始接触到规则,需要掌握规则的意义,他们喜欢游戏,并且对于竞争类型的游戏更有激情。
与孩子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活动更能结合孩子原油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如大班孩子已有了一些竞赛的丰富体验,因此活动中,利用竞赛这样的方式更能引领孩子进入情境,活动更容易展开,有共同点更容易引起共鸣。
活动自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活动中关注适宜性、开放性,一直以孩子为中心,一切以孩子为前提,是孩子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又是孩子特别喜欢专注和投入的,并能积极应答孩子的问题。在尊重孩子意愿和感受的情形下,整个活动自然渗透、水到渠成。
5、总结
学前阶段小、中、大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递进,侧重的教学点也为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转变。尊重孩子、热爱生活的规则是不变的。每一名教师在完成教学的活动中不可一昧的追求“教授”还有“帮带”和“细心”的情感在其中,之后我也会充分的融合在我自己的课堂上,让“小幼师”们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处处遵守这样的准则,创新工作,诚为仁师。
6、【参考图书】
[1]《小班幼儿教师可以这样教》;主编:倪敏;南京大学出版社;
[2]《中班幼儿教师可以这样教》;主编:倪敏;南京大学出版社;
[3]《大班幼儿教师可以这样教》;主编:倪敏;南京大学出版社;
[4]《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编委会集体编写;中国文联出版社;
[5]《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主编:管向群;南京大学出版社;
[6]《做最好的教师》;作者:李镇西;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