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张海
[导读]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在完成基本的语文知识教学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实践
        张海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一中  241100
        摘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在完成基本的语文知识教学基础上,更好的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实践,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应用能力。本文结合在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过程中,对诗词语言中的美进行更好的分析,从而提出开展高中语文美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词语言;美育教学
前言:
        古诗词语言中的美是古诗词能够长时间流传的关键,语言中的节奏感、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中的重要审美元素。在进行高中语文的古诗词学习过程中,要能够对这种美进行有效的感悟,并不断的获得美的享受。在开展高中语文诗词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美育策略的实践开展。
一、在咬文嚼字中进行体验和感悟
        在进行高中语文的诗词内容学习过程中,进行鉴赏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语言的上下文章语境,进行更好的体验和感悟。诗词语言是富有一定弹性和张力的,在进行表达的时候多留有空白,更为含蓄,因此,表面意思的理解基本上不太准确,需要进行咬文嚼字的深入体验。比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诗词中,一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的“万”字写出了山多,“遍”字描绘出了广阔。还比如在该文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击”代替“飞”来描绘鹰飞翔的动作,用“翔”代替“游”来描绘鱼在水中的动作,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进行逐一的理解。并对当时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的情感进行体验,对诗词中自然景象描写的意思提升到人生、民族的高度重视,达到陶冶情操的美的教育。在进行咬文嚼字的体验过程中,也要对古诗创作的局限性进行掌握。古诗在进行创作的时候,用字非常讲究,尤其是在绝句的诗词中,字词的音准、韵律、节奏都要求很高,因此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总之,在进行诗词的鉴赏过程中,要有层次性、有步骤的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去更好的感悟诗词中每一个字多体现的美感。
二、在朗读吟诵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受
        诗词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朗读吟诵是鉴赏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朗诵的过程中,进行更好的美育教育,效果也很明显。诗歌语言中的美主要体现在音律和节奏中,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尤其注意。首先,古代诗歌的节拍和韵律是由一定规律的。在各种不同情感的表达过程中,节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进行诗词《归田园居》的教学过程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格律诗中的节拍很有规律,在进行朗诵的时候,要从这种规律中出发,进行更好韵律美的朗读,从而对文字中描绘的美进行更好的感受和体验。其次,现代诗的朗诵过程中,要从语言描写的形象进行有效的分类,并确定最恰当的节拍。比如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朗诵过程中,“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放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从不同的形象,进行农业和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抒发。因此,在进行朗诵的过程中,要带着感情进行有效的体验,并对其中的美进行感受。
三、在联想和想象中进行感受和体验
        诗歌的意境往往是具有含蓄美感的,在进行鉴赏的时候,需要进行不断的联想和想象。联想的方法使用,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虚实联想等几个途径。在进行接近联想的方法使用中,要能够通过触景生情的思绪,进行更好的理解。比如在进行《我愿意是急流》的诗词鉴赏过程中,诗人通过“急流”、“小鱼”、“荒林”、“小鸟”等不同意象的描绘,更好的借自然景物的描绘更好的抒发情感。

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能够从诗歌创作的背景进行更好的理解,从而对诗人坚定的革命理想进行生命体验的感悟。相思联想的使用,更为普遍。比如在李煜《虞美人》的诗词鉴赏过程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语言中,将长江水与自己绵绵的愁相联系,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愁苦心理。在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注意体验其中的心灵感悟,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对比联想中,使用相近或相反事物的构成,进行想象,更好的将情感进行表达。比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舒婷的《致橡树》创作中,等等。
四、在名句突破中进行更好的感悟
        在进行诗词的语言鉴赏过程中,要能够通过对名词名句的鉴赏,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感悟。比如在进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名句鉴赏过程中,更好的对大自然的现象进行了描绘,使人在进行学习的时候,更容易理解,而且也成为了一种生活的哲理,进行了更好的应用。还有类似的名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等等。还比如,在进行生活情感的表达过程中,也有很多的名句进行了充分的语言表达。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不管是在叙事的过程中,还是在写景的过程中,都要不断的进行名句的突破中,更好的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比如在进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诗词的鉴赏过程中。
五、在创作中进行更好的感受
        诗词的鉴赏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享受过程,也是一种艺术的创作过程。在进行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储备,进行更好的情感体验。比如在进行柳永《雨霖铃》的诗词学习过程中,将离愁的滋味展现的淋漓尽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词的运用,更加将离愁表现得形象深刻。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借鉴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更好的想象,进行激动创作。另外,诗词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留白。在进行鉴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进行空白的填补和完形,进行更好的想象和创作。比如在进行杜甫《登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激情进行提升,并让学生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进行续写,将这种出神入化的场景进行更好的表现,展现心中的澎湃和激荡。还有,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对艺术审美感悟的过程,口语更好的引导学生从感性走向理性,建立理智的审美,提升美育教育的效果。
六、在音乐和图画中感受和体验
        诗歌的语言不仅是只有文字,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还要对诗歌中表现的音乐和画面进行更好的感受和体验。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更加提升了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专业朗诵的语音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旋律中,更好的将文字转化为一种音调,进行更生动的感受和体验,享受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比如在进行《琵琶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琵琶曲《十面埋伏》引入到教学的课堂上,让学生在听古乐曲的同时,更好的对诗词中对琵琶的文字描写进行理解,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样的艺术效果进行更好的感受。还比如在进行《阿房宫赋》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和拟声的影像播放,更好的将阿房宫的场景进行展现,带来强烈的视听感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感受到美,提升审美能力。
结语: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诗歌的教学是组成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教学过程。在人文主义教学的过程中,美育教学是主要的手段,将美育教育和诗词语言教育进行融合开展,可以更好的发挥出诗词歌赋实践应用的优势。更好的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意识,也有效的提升了美育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彩霞.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下),2020(03):82-83.
[2]陈嘉,邱波.中等职业学校现当代诗歌教学中美育实施策略研究[J].美与时代(下),2019(11):57-60.
[3]霍帅.浅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7):99-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