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邓利玉
[导读] 哈尔莫斯曾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
        邓利玉
        (梅州市梅县区宪梓中学 广东 梅州 514000)
        摘要:哈尔莫斯曾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们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培育初中学生们掌握这一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从而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对培养学生们探究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使用问题教学方法时也能够发挥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突进他们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数学;教学
        一、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到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们对具体的问题展开探究、分析,进而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促进学生们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在具体的科目教学中使用能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交流、探索、发现的平台,让学生们在积极探索问题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魅力所在,进而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知识学习中。通过问题教学法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知识,然后老师仔细观察学生们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情况,进而根据学生们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展开针对性教导、讲解,从而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们学习能力得到提升[1]。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需要遵守的原则
        (一)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那么自然而然的他们的数学知识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采用问题教学法时,一定要在问题设置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也能够促进学生间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促进互相间数学知识的学习。
        (二)要有层次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内容教导都要围绕着学生们展开。基于此,老师就需要依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出发,实行针对性教导,进而达成因材施教,在使用问题教学法时,在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得各个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探索中,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得到提升和发展。因此,老师就可以在班级中实行分层次教学,依据各个层次学生特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水平的不同而设计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们展开分析、讨论与研究。
        (三)要有一定的探索性
        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时,在问题设计上还要有一定的目的性与探索性,从而在引起学生们问题探索欲望的同时能够从中学习到需要学生们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内容,以便学生们更好的对数学问题展开探索。当然,老师在设计具体数学问题时不可过于简单和难,过于简单的问题不利于把学生们引入到问题探索研究中,不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问题吗,过于难的问题又会打击学生们探索积极性、学习自信心,这两种问题的设置都不利于学生们进行数学知识探索学习。只有难度适中,具有探索和目的性的问题才能够达到期望中的数学学习效果。


        三、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设置情境
        初中学生们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玩玩会出现走神的现象,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在老师的数学知识讲解中,一方面在于老师讲解的数学知识枯燥、乏味、难以理解。一方面在于数学知识没有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注意力的点,自然而然他们的注意力会被其他事物吸引。基于此,老师应该积极采用方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们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得课堂数学知识学习效率提高,使得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老师可以合理的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们引入到问题情境中让他们主动积极的探索数学知识[2]。
        比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老师通过在课前提问学生们生活中有哪些立体图形来引领学生们走入今天需要学习的数学课堂中,当学生们回答完之后,老师在配以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图片,例如:金字塔、魔方和足球等。通过先提问学生,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立体图形认识,然后在配以具体的图片来引导学生们的思维,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更能激发学生们的思维、促进学生们数学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二)开放性问题设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初中生这一时期自身思维的逻辑性还存在不足之处,还需老师不断的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基于此,老师可以通过问题教学方法来促进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可以依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数学知识来设计一些具有着开放性回答的问题,以此来拓展、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并从中锻炼学生们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比如:在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七巧板》这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中,主要让学生们认识七巧板,了解七巧板的组成,通过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来让学生们感受到几何图形的魅力。在七巧板中主要由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正方形组成。当学生们聊着这些后,老师就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例如:用一个正方形与两个小的三角形,同学们能够拼成哪些图形?当使用七巧板中一部分图形拼成其他图形学生们能够很好的掌握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运用所有七巧板拼图形,积极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在问题设置中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深思
        老师在数学知识讲授课前,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具有悬念的问题来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数学课程中再次设计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们对数学知识进行一个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处于一个较为活跃的状态,让学生们能够随着老师数学课程的讲解学习到数学知识,并且还能够对数学知识展开深入的探索思考学习,使得学生们能够真正的掌握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3]。
        比如:在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这节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老师以让学生们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现象进入到图形的平移这堂课程的学习中,然后询问学生无论何种图形或物体平移它们在平移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共同点?以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图形的平移定义进行理解、探索学习。最后以同学们学会图形的平移这章数学知识后你们认为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什么样的作用?来设置一个悬念,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数学知识,寻找答案。
        四、结束语
        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在老师问题设计的带领下逐步展开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并且在经常性的数学问题中能够自己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逐步提升自己数学知识学习能力,让自己独当一面,做自己学习中的主人,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在探索与发展中能够收获到数学学习乐趣与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张萍芳.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新智慧, 2019, (9):100-100.
[2]谭龙春.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13(20):125-125.
[3]熊军.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数码设计(上), 2019, (2):128-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