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安
四川省绵阳市开元中学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生活问题的处理能力。本文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希望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前言:
在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充分的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将问题意识真正的贯穿到每一节课堂中,不断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数学学科的综合学习水平。在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落实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并不受到更多的关注,教师将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进行解答,与学生之间开展的互动较少,教学的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要转变原有的观念,更好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接到,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认识。比如在进行数学知识“空间几何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师提问“黑板是长方体,课桌是长方体,我们身边的长方体还有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思考,加强记忆。又比如在进行“导数的单调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串讲,并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课堂知识的复习学习,不断的提升探索意识,问题意识。
二、营造教学氛围,深化学生“问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要注重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以更好的深化学生“问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教学知识《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内容的空间模型创建,并不断的让学生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空间直线和平面的垂直有什么联系”,对“空间直线的特殊性”知识内容进行更好的掌握。还比如,在进行教材内容《等差数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知识,在黑板上列举数字“4、8、12、16、20”,让学生对这组数字中体现出现的规律进行思考,然后续写后面的数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的在黑板上写出“23、28、32”等几个数字,让学生对这几个数字进行判断。学生会说23是错的,教师问学生,为什么23错了?在这样循环的提问过程中,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更加清楚,在这种轻松的对话中,学生也敢于提出问题,对自己心中的疑问进行表达,从而实现了提问能力的深化。
三、多样化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想问问题”
在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从多样化的提问方式中进行展开,不断的激发学生想要问问题。而在当前的应用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多样化的提问方式进行了展开应用。
(一)创设情景
通过不断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情景创设,更好的提问。比如在进行数学知识“集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各种标签,进行课堂上的应用。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的爱好进行标签的选择,然后教师将不同的标签都设定不同的范围,并要求所对应的学生站起来。在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不断的自己看法的表达,并进行讨论,教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引出“集合”的概念。然后对集合概念中的内容进行引申,更多的对教材中“集合与集合之间的补、并、交等关系”进行更好的解释。加强学生的记忆。
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充分的克服了学生不敢说的问题。又比如在进行教材知识“指数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进行情景的创设,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提问,并加强学习。教师将生活中银行存款的利息问题引入到教学课堂中,创设一种情景:小红的妈妈在银行存了k元钱,银行的年利率是3.6%,假如没有免除年利率,小红妈妈在一年后、三年后和n年后,将获得多少本息。学生根据这样的问题,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通过计算得出在一年后的本息和应该是k(1+3.6%),三年后的本息和是k(1+3.6%)3,n年后的本息和是k(1+3.6%)?,这种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情境法在应用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将变得更容易。
(二)互动教学
在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教材的知识产生兴趣,更好的提出问题。比如在进行教材知识“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平时的兴趣,进行教学课堂的展开。教师将足球引入到教学中,与学生展开互动。进行问题的提问“足球门柱中柱子和地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足球运动员射出的足球直线与球门平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进行相应的教材知识运用,还需要对自己在进行足球训练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回忆,然后更好的回答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回答更积极,互动的效果也更理想。又比如在进行教材知识“复数的四则运算”教学课堂上,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复数的四则运算是什么?”“复数四则运算过程中的规则是什么?”等问题,进行更好的提问,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并帮助学生从复数的概念中进行问题答案的思考,进行“复数问题”“计算规则”等知识的对比学习,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在整个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发挥出更好的引导效果,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的问题能力得到培养。
四、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会问问题”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数学知识“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概念进行学习,并且就熟练掌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问“在进行扑克牌的随机抽出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随机抽出黑桃的概率有多大?”,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快速的回答,在随机抽出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可能,其中随机抽出黑桃的概率有四种情况。这是一种随机事件,其中一定抽出黑桃的事件为不可能事件,从这样简单的生活化问题解答过程中,学生对这三种知识的概念掌握更加熟练,记忆更加深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引导,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地球的转动问题进行提问,对投掷硬币的活动进行提问,对石头的风化问题进行提问,学生在进行各种问题的思考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不断的思维扩展,从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更好的解答。得出地球的转动是属于必然事件,投掷硬币的时候出现正面的现象时随机事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石头的风化事件属于不可能事件等结论。通过这种生活化常识的问题进行更好的提问、思考、解答,更好的帮助学生提升“问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的解答问题过程中,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探索意识,思考能力,更好的解答生活问题。
结语:
文章从教学观念,教学氛围,教学手段和教学知识等四个方面,全面的总结和归纳了在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问题,并不断的提升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探索能力、思考能力、自主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婧.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内蒙古教育,2020(09):29-30.
[2]黄林.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9):96.
[3]张晓英.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分析[J].新课程(下),2019(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