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张晨
[导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张晨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还有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本文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1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定义、定理、公式以及运算法则,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这些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面对问题时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1]一方面,初中生虽然正处于从具体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但是依旧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对于概念、公式以及定理的学习还是以记忆为主,遇到问题时期望能通过套用公式直接解决。数学思维能力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量之间和形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初中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大多数知识的认知停留在孤立状态。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面对新的知识或者新的题型时,能够从以往的数学经验出发,运用发散性思维发掘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和完善整体性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对新的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直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过程中被动的参与者,忽略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注重学生的成绩,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一种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1]数学思维能力包括探索和创新能力、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等,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思维,掌握学习数学的金钥匙;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促进作用。
2.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2.1激发数学学习兴趣,调动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使数学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前提条件。[2]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丰富课堂内容。数学知识本身偏向于理论化,内容较为枯燥,但是如果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发展的历史以及数学家的生平事迹,不仅可以使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而且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数学家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建立学生对于数学全新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情感。比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的通过课程讲解定律,学生也能明白,但是会觉得枯燥无趣。但是如果结合着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还原实验的场景得出结论,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印象深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课堂或者用学生感兴趣的点展开课堂教学,使他们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切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明白数学是丰富多彩的,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2.2注重思维品质教学,提升思维能力
        不同的学生成长背景不同,学习环境也不相同,这就导致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千差万别,久而久之每个人都形成了自身的思维特点,拥有自己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体现学生思维水平和个体差异的主要指标,主要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以及思维的独创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有助于学生跳出条条框框的知识点,形成延展性的思维,通过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扩大理论知识的适用范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变式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3]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改变题型的方式,将一道题变成多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例如,解方程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用代入消元法、构造换元法、观察发现法等不同的解题方法对方程式进行求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过往学过的数学知识重新梳理,还可以使学生跳出固有的解题思维,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分不清应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使用正确的公式或者定理,盲目套用公式的情况。这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而思维的深刻性有助于改变学生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思维上的惰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深入探究本质,从而形成客观全面的处事态度。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很多数学知识点具有相似性,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本质上存在的区别。如,公式、等式和代数式,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等。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面对问题时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灵活应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有效的开展知识点之间的联想,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想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化和程序化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想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一方面,在进行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直接教学生怎么去解题的教学思路,而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运用所学知识找出解题的思路。另外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设置悬念,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如,九年级上册第21章二次根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材料中“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的小故事开展数学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进入二次根式的课堂学习中。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能够正确看待错误并及时改正的一种思维。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能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体现着学生为创新能力的高低。通过观察初中生的学习活动,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情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产生错误,但是如果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错在哪里,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学生可能还会出错;但如果是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原因,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发生作用,学生在找出自己错误过程中经历了自我的质疑、辨析,求证等环节,加深了自己对于错误的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自我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反问、质疑、辨析和讨论中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3]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22章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首先将学生分为A和B两组,其中一组负责问题1有关绿苑小区的教学,另外一组负责问题2学校图书馆的教学,然后互相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自己寻找讲解知识的切入点,自己对自己进行课堂提问,自己去突破这个章节学习中的难点,自己去总结出现的错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这五种思维品质相辅相成,思维的深刻性是基础,只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实现思维的发散和延展,才能引发人对于事物本质的探究,才能形成准确地判断。而发散性又是灵活性的前提,只有活跃广阔的思维才能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只有将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以及批判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思维的独创性。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3重视数学语言教学,提升思维效率
        数学的学习实质上是运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语言作为数学思维的载体,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学习的前提,也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4]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理论的基本构成部分,抽象、严谨、逻辑性强且应用广泛,主要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是数学知识的基本组成,主要用于描述数学概念以及定理;符号语言简单、抽象、精确,在数学推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图形语言是指用图形直观的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达。三种语言各有各的特点,只有根据不同的应用条件合理的将数学语言进行转化,才能准确理解题意,快速找到解题方法。
3.结语
        思维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更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从多维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卜一.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界,2020(43):52-53.
[2]刘俊.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44):58-59.
[3]闫晓武.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试题与研究,2020(27):174.
[4]乔江.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新课程,2020(36):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