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爽
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 辽宁省 沈阳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被提出,这就更意味教学中更要摒弃模仿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而动手操作作为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在动手操作中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那么如何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感受:
【关键词】数学 动手操作 数学核心素养
一、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核心素养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需要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形象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从而建立数感。如在教学《一米有多长》时,设置“量身高,量课桌的长度”等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数学知识,亲身体验到“一米有多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这种经验去测量其他物体,甚至感受到比一米长的更大的长度,这样的数感建立能为将来可持续性学习或生活奠定基础。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建模思想,提升核心素养
数学模型是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重要工具,而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建立模型过程中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趣味化。如在教学《认识方程》时,学生通过一系列天平平衡的动手操作活动,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理解方程和不等式间的联系和区别,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模型,强调模型的现实性,即在建模中,学生用数学语言或者方法描述或解决一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经过本节课的动手操作环节,建立方程模型后,学生就会通过方程模型,找更多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从而解决一系列类似问题。
三、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升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是指几何形体在人脑中的视觉表象,这种空间的思维和能力在学生学习几何时是不可或缺的,在生活中也是必需的。而对于大部分小学生甚至高中生而言,他们的空间观念不强,而动手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在大脑中建立表象,进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长方体的动手操作活动,建立长方体的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初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再设置“用小棒和彩泥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的动手操作活动,再进一步让学生亲身感受长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持续发力;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学生经历前一节课动手操作建立正方体的特征后,本节课继续用剪一剪,折一折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不仅找到展开图,而且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观念。之后不通过动手操作,也能通过想象判断什么样展开图能拼成正方体,即通过之前的动手操作活动真正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规律,做到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相结合,培养学生思维发展。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作出推理和判断,我们也可以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采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摸球游戏》教学时,设置摸球抽奖环节以及“让你放球,你会怎样放”的环节,借助动手操作“摸一摸,放一放”活动,结合游戏和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猜想—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合情的推理能力。这些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推理经验,在以后生活中遇到抽奖问题的应用打下基础。
五、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是离开学校,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在教学中我们挖掘更广的动手操作资源,将校内外资源融合,并且做到学科间的融合,建立动手操作项目式学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搭建平台。例如在教学《跑道有多长》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研究性学习计划,并且与体育学科整合,通过动手操作“量一量等活动”,了解学校跑道基础上,学习国际赛事标准跑道的相关知识,开阔视野。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不断达到方法的优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与综合实践学科融合,测量教学楼,并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画出教学楼图纸。结合生活实际需要图纸大小,比例尺的大小不同,真正达到需有所用的学习目的,在此过程中设立开放问题“根据不同需要画出不同的图纸”,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思维火花不断碰撞。借助综合学科整合还可以让学生再动手搭一搭教学楼的模型,体会售楼处的应用场景,同时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滴水试验》时,设置项目式学习,可以在校做滴水试验,也可以走出校园,真正借助生活中遇到水龙头不关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感悟节约用水的现实意义。
在动手操作学习中融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打破受时间和空间影响界限,融合校内校外资源以及学科整合,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氛围,创造贴近生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此外还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动手操作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真正做到学科育人。
【参考文献】
[1]祝秀琴.关于小数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论述[J].学周刊2017(6)
[2]余江.小学数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有效性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2)
[3]武国芬.动手操作:稳定构建模型的有效手段[G].小学数学教师.2018
[4]管小冬.注重经历过程,发展问题意识[J].小学数学教育.2018
[5]吴玮.数字化学习: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J].小学数学教育.2018
[6]陈碧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全面提升数学能力[G].学周刊.2019
[7]曹丽娜.例谈动手操作的意义和教学策略[G].学周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