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夏云飞
[导读]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夏云飞
        杜尔伯特第一中学校166200
        摘要: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有效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教师应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立足于教材,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性;创新教学

1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是教学内容的增加,学生学习负担重,教学模式单一,评价单一,一味延长学习时间;二是由于高考压力,拼命缩短教学时间,盲目追求“高效课堂”,不注重概念教学,忽略知识形成过程,不注重学习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新高考要求的在情境中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提升发展教学素养的理念得不到体现。例如,在函数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其形成过程,而是直接给出概念,甚至直接介绍具体的函数以代替函数概念教学。高中的数学不同于初中数学,其难度、跨度显著增加,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能力要求更高。因此,高中生要在应试考试压力下,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2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利用情景化教学来建立分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都是教师在课堂中用黑板或者是多媒体设备来对课程进行介绍,然后通过引导来使学生解决相关的数学题目,并且让学生自主说出具体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提问时不可能每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问题没有层次性,最终的问题还是在结构上显得杂乱无章,学生无法真正的明白题目难易程度。
所以在上述背景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情况来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数学题目的难易程度上将数学问题分类,从简单到困难的问题顺序将知识循序渐进的传授给学生;另外对于相对困难的题目教师利用相应的情景分析来将题目简化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图形的体积》时,教师完全可以将一些三维教具拆卸成若干个二维图形,让学生想出现实中的例子,然后进行具体教学;最后教师需要将情景与问题相互结合,把课本上的知识逐渐的向实践中进行转化,从而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活跃性,最终增加教学效果的质量。
2.2 利用数学文化来建立数学抽象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代表,每一个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中都会包含一定的数学文化知识,所谓的数学抽象教学模式,即是指抽取出同类教学对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者特征,舍弃其他非本质的属性或者特征的思维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抽象是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很多高中数学概念与数学规律的相关探究都离不开数学抽象的辅助作用。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中,如果我们从学生角度去解析这种教学方式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不足的情况,其原因是老师对于数学知识和数学抽象过程都存在高度的重视,从而就会轻视了学生的具体思维,导致很多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不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多多组织数学活动的开展以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在学生的思想中灌输具体的数学文化知识,然后利用数学抽象的教学方法,结合相应的数学文化,为学生带来全面的数学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高中空间几何的所有教学内容而言,由于空间几何对于学生的想象力和抽象能力都会有很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学习这样的空间几何知识,首先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将各种空间形状表示出来,然后利用现实中的物体,比如桌子、椅子以及教室的结构等等,让学生想象一下各种空间形体是由什么形状的二维平面图形组成的,然后根据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而计算空间图形的体积,如教室的体积,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知道教室的结构理想上属于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组成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得到,是由两个对面的正方形和四个包围的长方形组成,那么教室的理想体积就是四个长方形的面积加上两个正方形的面积,这样可以将空间几何的教学变为更加的简单,使学生更加容易想象,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关注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基于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和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要求为背景的,教师应多元化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抽象思维,提高逻辑推理能力,从而能够做到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运用数学运算结果做到一些直观想象以及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3 多元化课堂教学
        实际上,高中生的学习过程原本就是对于知识结构的剖析、再重建的一个过程。尤其是数学知识,其理念的学习和使用都基于知识运用的领域。在讲解中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高中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目前,教师多采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思考数学本质。该模式共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环境,数学问题的提出要注重于问题实际发生的领域,多从实际生活为主线,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运用于其中。二是设计问题,教师针对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最开始的一个问题产生多个问题,从而不断基于一个问题开始发散性思维思考。对此,讲课内容应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但不能受教材知识的制约。
        如,学习《二项式定理应用》时,可设计问题“今天之后的33006天是星期几?”这类问题能引起高中生对二项式定理知识探索的兴趣,且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使一些高中生感到有挑战性,从而激发高中生的探索兴趣,激发高中生的知识乐趣。
2.4 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的跟随。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教师的引导起着一个入门作用,入门之后,更需要学生自己自主学习扩展知识面、独立思考做到举一反三、独立探索学会归纳知识门类和总结知识要点。高中阶段,作为进入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除了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更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工具能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进入教室,正是迎合学生在海量的学习资源中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多媒体和互联网,了解到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在开阔眼界的同时训练思维,也大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双向联动的一个落脚点,通过利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总结的能力。例如在《圆锥曲线》这一课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接受到教师为其准备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搜索大量关于圆锥曲线的产生、发展和种类等。这样学生在学习《圆锥曲线》这一课时中,学到的不仅仅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这些知识了,面向的更是整个数学界对圆锥曲线的研究成果。学生通过多媒体在搜索有关这一课时的学习资源时,不仅仅会了解到广泛的课外延伸知识,更能掌握归纳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学习完《圆锥曲线》这一课时后,可以通过多媒体提交作业,这也就实现了生物教学的课后教学任务的创新。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新课改的要求,在高中数学中应用新型的教育模式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都具有着极大的帮助,新型教学模式不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使高中数学教学要求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增加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伟.如何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新通信,2020,22(11):145.
[2]陈行. 基于高中数学课例的任务设计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3]韩爽. 高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及教学设计[D].伊犁师范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