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郁红波
[导读] 学生是高中教学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一系列个性化教学
        郁红波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学校  030024
        摘要:学生是高中教学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核心,围绕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一系列个性化教学,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在核心素养的影响下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进而影响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时刻关注学生对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备课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应用,通过不断对课堂材料的筛选,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是当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尝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引言
        历年全国卷的历史试题一直在稳中求新,稳中求变,体现了重基础、重能力、重素养的时代特色,试题虽灵活性强,却仍根植于现行教材。所以,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教材理应是备考的重要媒介和最好范本。教师需引领学生回归教材、整合教材,并运用现有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1解构教材,对历史学科素养培养进行反思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立足教材,从教材分析中找到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契合之处,才能使历史学科素养更好地指导教学。一方面,分析教材实际上是历史教师将学情融入其中进行解构的过程,这个结构必然加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量。因而,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反思,本质上是对解构教材的重新审视。另一方面,解构教材也是解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材的分析解读中,不可避免加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思考,如培养路径、方式、实现程度等,都是高中历史教师反思教学的重点。因此,对高中历史教材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反思,是基于新课程标准实施下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本文认为,这种反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2017版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这种解读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第一,对知识体系性与学科素养的融合关系处理。在新课标中,对高中历史模块化知识的处理更趋于灵活,打破了线性结构而呈现模块化的综合性教学。这就必须要求,对知识体系与学科素养的培养作出更好的协调,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第二,在模块化学习中,历史主题的彰显与学生个体性学习的有机统一。在新课标中,不仅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同时对历史模块主题的界定也是更明显的。那么,历史教师能否通过解构教材来重构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学中获得历史学科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就成为考验教学艺术的重要标准。第三,从教材重构向教学重构的转变。围绕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重构教学,必然要求对历史教材也进行解构与重构,那么这种重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之“教”与学生的探究之“学”如何统一于教学重构过程?这也是新课标解读的应有之义。由此可见,解构教材来反思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就要立足教材进行深层反思,才能推动历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2合理构建历史知识结构
        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难点主要归咎于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由于很多学生无法理解历史实践的分布、关系和影响,导致在学习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入手。所以教师可以以时间轴为主题,针对历史实践进行分析,从而整理出历史实践的脉络,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知识结构,从而确保了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历史时间的先后顺序。并且在整理时间线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自己构建的结构,引导学生自主的构建知识结构,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构建的过程中,进一步的了解到不同的历史实践,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落实史料实证
        为了培养学生史证意识,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史料,通过论证、思辨及推论等教学方式还原历史真相,实现对学生实事求是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研读史料,最终从历史结论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史证意识。以史为鉴,教师要想实现历史教育目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在罗列史证史料上,还需要整体理解材料。在理解过程中教师要立足材料、创新方法,实现现在与过去的连接。整个考证过程中离不开史料,学生需要具备强烈的证据意识,在证据意识的驱动下运用史料证实历史事实,最终形成史证意识,促进历史素养的提升。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并提升学生的人文水平,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历史故事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料内容,以故事形式引出知识点,丰富历史课堂内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甲午战争”作为我国近代史的重要分割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当教师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时,学生都根本无法理解,就更谈不上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得含义了。例如,当时我国存在大量的租界,很多租界中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教师可以给学生详细地讲述一些社会现状,让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当时我国的处境,让学生明白,没有强大国家的护佑,个人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证。
        4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历史学科学习中会存在很多记忆性内容,属于记忆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不动脑筋,认为遵循死记硬背的方法就能学好历史,结果发现越学越难,很多知识点根本记不住并且容易发生混淆。这是因为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起因都是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所以学生只有完全理清其中的前因后果、去伪存真,才能准确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在记忆时更加有条理,更加牢固,印象深刻。比如,在讲解古代纳税制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夏商周时代的贡赋制度,指出这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最早的雏形。而根据时间的推算,到了春秋初期,统治者开始按照初税亩的制度进行征收。到秦汉时期,统治者开始将农民编入户籍,按照户籍收取租税,因此,秦朝灭亡与赋税繁重脱不了干系。到了汉朝初建时,统治者吸取了秦的教训,提倡轻徭薄税,从此赋税徭役制度也开始正式形成。到了明朝中后期,“一条鞭法”承袭唐代的两税法,将徭役、田赋、以及其它杂征总为一条,合并成银两进行征收,按农户田地亩数进行折算和缴纳。其在简化税制、方便征收的同时,易于查处,难于作弊,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到清朝前期,统治者开始实行“摊丁入亩”的征收原则,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发展,朝代变更和具体的历史背景,利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对历史事件的整个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的依赖于教师的授课,教师是难以全面的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所以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开展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结语
        总之,历史教材在高考一轮复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既要打破教材的体系和逻辑次序以构建立体的时空体系,还要学会整合、补充教材的内容以强化历史认识,更要深挖教材背后所反映的核心价值以渗透国家意志。如此,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夯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必将得到培育。
        参考文献
        [1]李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57+114.
        [2]牛菊荣.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19(21):95.
        [3]汪生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