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料教学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冀美华
[导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内容,史料解读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及背景
        冀美华
        河南省沁阳市第一中学  河南  沁阳  454550
        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内容,史料解读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知识及背景,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基于史料解读进行历史教学,也逐渐成为当前的教学趋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就史料解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进行分析探究。同时,要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潜力,应用历史解释对历史事实进行论证与探讨,这是历史学习中一种较高的能力,要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素养能力;历史解释素养;作用分析
        一、史料解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基于史料解读背景进行教学,通过认真分析史料,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体验及感受,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及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升,课本的历史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现实的教学需求,结合史料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既是良好的知识储备,又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历史学科涉及很多历史人物及故事,这些史料在课本中一一呈现,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打破教学的局限性,给予学生全新的教学视觉。
        二、基于史料解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一)结合史料背景进行学习延伸
        如果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只将目光锁定在教材和课堂上,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也不利于扩展历史教学空间。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理念,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时候,仅仅单纯地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于历史价值观进行判断,学生的历史理论分析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高中历史学习中很多人物是否具有反复思考的价值, 教材上对于历史人物的描述往往不多,学生只有通过解读史料背景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很多历史事实在当时的年代思想是很先进的,但是却不符合当今社会的思想,因此学生需要通过史料重新认识历史事件。
        (二)结合史料背景丰富教学内容
        历史学科与高中其他的学科相比具有极大的特殊性,首先历史学科包含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学生需要记忆很多历史内容。其次高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事件,学生要通过认真阅读和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历史。目前很多高中生还没有体会到利用史料实证法学习历史知识的益处,导致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实证材料缺乏,没有办法对历史实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能了解到更多丰富的史料知识,从而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如教师在讲解古代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将史料知识和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在我国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唐朝和元朝的经济发展情况论述较多,对于两宋和明清只是表达了经济比较繁荣,对于具体的经济发展和商业情况并没有进行论述。因此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历史经济的发展情况,容易出现遗忘或者混淆知识的情况。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史料结合进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地图等方式讲解商业的发展情况。还可以通过介绍历史战争和人物评价等材料,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的历史素养得到提升。
        三、史料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设立问题,引导思考,进行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要围绕着一个主题,在题目的解答中,历史解释的应用较为明确。然而,在日常的教学中,课本内容纷繁复杂,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进行培养,需要有着明确的问题或者一个主题。应用设立问题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点得到集中,在历史史料的阅读或者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根据问题导向进行思考,形成一个明确的历史线索。这对于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记忆,也有着帮助作用。

在历史问题的贯穿下,学生能够对史料所涉及的历史事实的发生顺序进行整理,了解事件的发展脉络以及内在逻辑,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记忆,降低记忆的难度。而记忆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历史解释的准确性与解释的深度。
        (二)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强化感受,进行历史解释
        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中,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解释历史。为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研究中一些基本点,应用历史哲学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叙述中所带有的不可避免的主观性质,包括在历史课本、其他史料中,都有着人的意志体现,可以说在学习中能够接触到的历史材料,都是具有其主观性的。那么,如何能够尽量地还原历史的客观性,对历史事实进行解释呢?在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也是构成的内容之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有着必然性,也有着偶然性,历史事件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生的,在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想要更为接近于客观的历史事实,就要还原当时的时空条件,对历史的事件进行理解,再结合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
        (三)激发学生的历史研究热情,主动进行历史解释
        事实上,高中阶段的学生,许多对历史抱有较强的兴趣。在课堂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总体较多,对于详细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人物的叙述有限,历史课本的内容很难直接地激发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较为特殊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于外部世界的抽象认知逐渐地细化,在思考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历史解释,历史解释的出现是一个较为自然的过程。
        学生研究热情的激发,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考虑,其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心理,结合历史课本内容进行趣味学习的挖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解释。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对各种历史趣闻抱有兴趣,教师可以对其中的历史趣闻进行挖掘,以史料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历史研究热情。例如,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重要的转折性事件是美国的参战,美国的参战与英国人破译德国外交大臣发给墨西哥的电报内容有关,德国极力拉拢墨西哥。德国与美国,在南美洲地区进行着经济竞争,墨西哥的态度会影响这一竞争局势。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并非是欧洲内部的战争,战争牵涉到世界诸多国家,对其他地区造成了重要影响。在课堂展示这些史料,能够吸引学生更为专注地学习,同时学生也通过其中对人物、事件的描述,在自我的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历史场景,并形成自我的历史解释。
        其二,教师可以改变现有的历史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学模式的优化,引起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深度,促进其主动地进行历史解释。例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对历史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整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查询相关的史料,对史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照课本中的内容进行史料的补充。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历史研究的过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难度高,学生对研究方式的理解,能够帮助其提升历史解释素养,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专业化的历史思维。
        结束语
        总的来说,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及拓展延伸,更是直接生动地反映历史真相的良好表现,通过结合不同的历史史料进行历史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实现历史知识的有效转化,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有着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余海波.??新课程导学.?2019(31)
        [2]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策略[J].李洁.??新课程(中学).?2019(11)
        注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高效课堂背景下高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研究》JCJYC20110835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