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孙遥先
[导读] 目前,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由于学生和教师的双面因素,导致育人工作存在诸多现实困境
        孙遥先
        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221300
        摘要:目前,在大学体育课程中,由于学生和教师的双面因素,导致育人工作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这就需要在校方、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钻研出诸多突破路径,既要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又要开展双向评价机制,同时需要建立“课程思政”的课改制度,令体育课程能够焕发新的活力,不仅能够令学生积极学习体育运动技能,而且能够形成积极的思想意识,从而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现实困境;突破路径
        引言:在2017年开始,国家已经在《意见》中说明,需要在各大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重点紧抓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此前提下,大学体育课程必须进行改革,突破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令学生能够在参与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汲取积极的体育精神,认识体育道德,既会增强体育课程的教育效果,又会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有效开展。
1.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现实困境
        1.1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自主意愿较低
        从当前大学体育课程的参与情况来看,虽然每学期都有多数的学生报名参加体育课程,但是诸多学生是抱着赚取学分的态度参与,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不认真、积极性较低的现象,说明参与体育课程的自主意愿较低,不利于开展育人工作。
        1.2教师采用的育人方式较少
        目前,仍然有些教师采用教条式的方式开展育人工作,这种方式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不利于创新,限制学生的自主性成长,进而造成难以育人的问题。
2.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突破路径
        2.1需要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
        所谓三全育人,是指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角度开展教育工作,发挥一切能够指引学生的育人力量,促使在思想、知识、生活等多个方面启发学生,令其全方面发展。因此,如果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贯彻在大学体育课程中,会改进教学方式,从单一化的体能训练变为多元化的身心教育,从而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施,组织学生定期地到阶梯教室或普通教室中,观看某些具有积极能量的体育影视,如近期火热的《中国女排》,电影中不仅能够突出我国女排运动员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且能够指引学生加强团结互助的意识,令其能够认识到团队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还可以播放关于某些著名体育人物的纪录片,如关于姚明闯荡NBA的传奇生涯,令学生从中感受到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积极思想。
        并且,可以令多媒体设施,建议校方开设大学体育的理论课程,专门用于教授某些体育运动的理论化内容,如篮球运动技术理论,令爱好篮球的学生了解科学化、专业化的篮球运动技巧,随后配合专业化的篮球训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的要求下,能够促使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健康成长,令其能够形成积极的体育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2.2尊重学生选择,开展双向评价
        在以往的大学体育课程中,课程成绩的评判往往会由教师决定,这会导致有些教师存在携带教学的问题,并且很多学生“知而不闻”,导致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低下,不利于育人工作有效开展。因此,可以建立双向评价机制,令学生可以成为选择、评判教师的主导者,这会警醒有些教师不可携带教育工作,并且在认真负责的情况下,对学生施展严格的教育措施,从而能够提升教育效果。
        例如,当学生在选择体育课程时,本身具有主动选择选修课程的权利,同时可以具有选择任课教师的权利,令其可以在心仪的教师的指引下,学习某项体育运动技能。当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认真地教学,如果存在携带教学的问题,可以通过校园网站中的“课堂评价”模块中,给教学本堂课的教师打分,这些分数会加入教师的绩效评估成绩中,这会促使教师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认真对待体育教学工作。并且,在每学期的体育课程考核中,教师依然具有评价每名学生体育成绩的权利,促使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体育课程,灌输积极学习的思想意识。
        因此,在这样的双向评价机制下,既会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令其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又会强化教师的教育积极性,认真、及时地开展体育教育工作。
        2.3建立“课程思政”的课程改革制度,促进体育课程育人专业化
        课程制度改革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环节、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制订一系列配套的教学方案,并编撰教学指导用书,对教材、教学组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关的意见。
        在教学设计改进过程中,不仅要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要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其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思想与体育精神相结合,具体教育要素归纳为∶大学体育理念、大学体育精神和大学体育道德。
        具体来讲,大学体育理念主要包括大学体育使命观、大学体育育人观和大学体育发展观;大学体育精神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大学体育道德包括集体观念、公平竞争、责任意识、组织纪律和民族情感等。在课程设置上,要将体育课程的体育技能学习与体育理念、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相互融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要优化课程设置,减少体育课程基础知识的课节,激发大学生兴趣,增设有关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环节,丰富课堂学习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例如,举办体育与思想政治知识竞赛,组织丰富的群体活动,举办各类德育赛事,来补充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同时,要修订专业教材,必须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及考试量化标准,根据 2017年 12 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课程的开发设计要以大学生的求知需求为基点,立足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制定“术道结合”的教学目标,延展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使体育课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不能单纯地教学体育技能,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方面,这就需要不断地改进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同时需要校方合理地调整体育课程,促使体育和思政教育能够共同教育,这会有助于增强教育效果,从而可以完成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彬彬.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建设[J].财富时代,2020(10):121-122.
[2]王岐富,杨非,李健.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开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3):426.
[3]胥春华.“课程思政”融入大学体育课程的思考[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5(02):80-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